导师说:在校做项目打基础,胜于过早混社会

读完建筑设计专业的3年制硕士研究生,拍学位服照那天,“工科女”张瑶瑶终于松了一口气。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告别和导师的拉锯战,庆祝渡尽劫波。

“求职季,除非是给导师本人做项目,否则导师不允许我们实习。”早在研一,张瑶瑶和同门已经屡屡被导师拉去做项目。研二暑假,张瑶瑶和同门日日守在宿舍干活儿。导师出版专业书籍,她俩就得亦步亦趋地跟着:踩点、调研、拍照、记录、画图……

研三刚开学,导师正式宣布,不准她俩出校实习。“在社会单位接触不到核心事务,反倒是在校多做项目打好基础,胜于过早混社会。另外,我会严格把关你们论文的,所以务必待在校安心写作。”张瑶瑶深感不妥,她心仪的两家大设计院,基本都需要至少3个月的实习经历,不然留用希望渺茫。

经过再三考虑,张瑶瑶口头上服从导师的决定,背地里偷偷向设计院投递简历。“我和特工似的,得在导师和同门面前不露痕迹。”每周排除万难保证“导师日”的照常现身,且更糟心的是,张瑶瑶常要花上两倍功夫,才能让论文显得不那么“仓促”。

导师对论文要求同样苛刻,要逐字逐句修改,答辩的幻灯片的字号、排版也应符合她的标准和审美。所以,在论文事务最繁忙的一个月,张瑶瑶不得不向offer未定的设计院请假,安心完成论文。

和“潜心学术”的同门相比,张瑶瑶论文“不够完美”,导师有些不快。“导师有她基于经验的考虑,可我实在不敢拿前程碰运气。”张瑶瑶感慨,为了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难免惹导师不开心。对此,她烦恼又无奈。

不如淡化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同事”平等相待

从陈然和张瑶瑶的经历来看,身处求职季,师生双方倾向于从自己的本位考虑问题,但双方的目标、角色迥异,价值观也无法趋同,两者间似乎总存在巨大的撕裂感。

导师“折磨”准毕业生雕琢论文,难道是“理想的导师”真不懂“现实的学生”的苦衷吗?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路鹏程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学生的良好状态当是:在低年级专心读书,到毕业季专心找工作。“在低年级认真学习,能力提升,为将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奠定厚实的人力资本和强劲竞争力。本来两者不矛盾,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从一入学,就在外面实习,常常顾此失彼,甚或两相落空。”

路鹏程觉得没必要夸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只要提早准备论文,比如从研二开始,每天做一点,日积月累,到毕业前都能顺利完成。另外,学校也可以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比如对专业硕士学生,可考虑用高质量的作品来作为毕业论文。

作为导师,在指导硕士生撰写论文时,路鹏程亦要求学生持续而严谨地推敲论文,打磨细节。站在导师的立场,路鹏程希望学生的论文要达到本学位基本的学术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受到扎实训练,学习和掌握理论视野、批判能力、科学方法和严谨态度,这对以后工作大有裨益。”

有些导师笃信“求职实习耽误学术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博士仲理峰认为,实习与研究并不冲突,例如学生去社会单位调研时,会通过实践发现问题,随后自主寻找突破点,这便是实习与学术研究的良好结合。

“单纯的实习意义不大,实习应该是教育的延续。”仲理峰认为,一方面,论文毕竟是硕士生、博士生毕业的门槛,实习不宜脱离学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和研究相关的职场实习与学术并不脱节,实践背后蕴含着理论支撑和思维训练。“最好的状态是Learning by doing(边做边学),在应用中发现和学习。”

对于张瑶瑶那种被导师要求做项目的情况,仲理峰强调,导师私人项目和实习是截然不同的,项目里的人际关系“不对等”。“这两件事功能不一样,项目纯粹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过程较短,学生对企业了解很少。”仲理峰强调,实习本身应为知识外化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环节。

他相信,在某些情境中,也许淡化师生关系不失为一条理想路径,导师尝试把学生看成同事,两者平等,共做研究,冲突矛盾会减少许多。

陈然和他的同门们,虽然曾在求职季遭遇困扰,但毕业安定后内心还是会钦佩和崇敬导师,知道导师在校是对自己学业负责,培育自己稳固有力的价值观。仲理峰表示,这一点反过来说明,哪怕师生间会有冲突,为了年轻学子的健康发展,导师还是要坚持自我立场、规划和提醒,不放弃正面引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