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生态工程带动是改变内蒙古面貌的一个最主要措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工程启动以来,全国“三北”工程建设任务的1/3落实在了内蒙古,全区累计完成建设任务近1.16亿亩,使得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的态势。针对性强的京津风沙源工程,根据区域特点,采取风口拦截、各个击破的策略,重点治理的赤峰等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转变。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径流量减少20%以上,泥沙量减少24%以上。

科技的突破和技术的引领是内蒙古治沙制胜的法宝。

在与风沙的搏斗中,适合内蒙古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的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和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术应运而生。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旗防沙治沙大会战

在沙区,以治理沙化土地为重点,“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在荒漠区,以保护原生植被为重点,封禁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平原区,以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带、网、片相结合。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治沙技术,无不让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在实行轮牧、禁牧等重大举措后,智慧的内蒙古人在牧区探索出了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圈”模式,分(圈)层构建具有不同生态、生产作用的功能区,通过水、草、林、机、粮五配套,达到了“粮食、经济作物和牲畜”三元立体结构,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在内蒙古地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青山工作室李文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