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兴趣和思辨能力:先认天地人,再学abc
这次调整的教材,按照通常理解属于“文科”,知识记忆型内容比较多。但根据专家们的介绍,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会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材的立足点是学生怎么学得好,而不是老师怎么方便教。
以语文为例。过去都是一年级开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新教材改为把拼音学习推后1个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孩子对语文的第一印象是天、地、人、你、我、他,而不是字母abc,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温儒敏认为这个顺序的改变别有意味,“要帮孩子找到对汉字的原初感觉,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当然,更现实的考虑是,现在很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了,英语跟bo、po、mo、fo混在一块儿也很难区分。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综合素质”,在新教材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被认为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
历史教材同样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从教材设置上,更强调探究活动和材料研读,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新教材将过去课后练习题当中的填空题、名词解释等需要机械记忆的题型,改为了活动分析的综合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
另一项比较大的变化是德育课变成了“德”“法”课,意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了在教材统编工作中落实这一要求,新教材将义务教育阶段原品德课调整为“道德与法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编写了小学教材共12册,初中教材共6册。
此外,新编教材在小学和初中分别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其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
考点变化不大,但死记硬背行不通了
换教材,除了怎么学,家长和学生更关心的是未来怎么考。尤其是初中学生,三年后面临中考,新内容、新题型,都需要根据新教材“琢磨”。
从目前情况看,未来的考试肯定会更“活”,把对知识点的记忆变成分析思考的素材。“历史课里都会学《马关条约》,主要知识点是割地赔款,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叶小兵举例说,以前历史教材课后题大都是名词解释,要求学生记忆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条款,但新教材给出的却是一道思考题:“《马关条约》里提出的开放商埠、允许日本投资办厂,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特区、自贸区、允许外商投资有什么不同?”
显然,这道题需要学生有历史的宏观视野,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算是不小的挑战。
不过,记者专门咨询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他表示对初中学生无需太过紧张, “教材内容形式有调整,但考点变化不大。现在的教学注重分析思考,在今后的考试中也会延续这一思路。这是教育改革一直以来的目标,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了!”
受新教材影响的不只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因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吃培训饭的教育培训机构这几天也开始忙起来。记者咨询了以文科培训见长的龙文教育。顾问表示,之前就连北京不同区之间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教育培训机构都是按照孩子使用的教材授课。“以语文为例,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培训主要是拼音,现在教材调整了,老师的授课内容也会相应调整。“他还表示,龙文的老师每周三都要参加培训,已经在调整教学内容了。
新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但是编出教材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据教育部介绍,教材投入使用后,将专门开辟三课教材意见反馈渠道,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跟踪调研,了解一线使用情况。结合中小学教学周期,教育部还将组织专家定期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周期内则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教材。也就是说,教材调整是常态,学习能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