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世相首页

微山岛上的“两栖大夫”1/ 20)

发布时间: 2017-08-31 00:06:5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潘松刚 孙韧  |  责任编辑: 黄富友
支持← →键翻页

微山岛是山东省微山湖上最大的岛屿。这里有一位医生名叫张波,被形象地称为“两栖大夫”。20多年来,张波绘制出了微山岛的“健康地图”。

1995年,21岁的张波从济宁医学院毕业,面临两个选择:一边是大城市的喧嚣热闹,一边是家乡的艰苦闭塞。张波心中早有答案:做一名基层医生,同样可以追逐理想。

从小在微山岛上长大,张波对当地老百姓的看病难感同身受。他说:“城市里没有自己,一样繁华,医疗水平一样很高。可是在贫困的农村,却会因为自己的到来带去变化。我有很多理由可以留在城市,但我没有理由不回去。”

微山岛上有4000多户人家,大约1.5万名村民伴湖而居。但凡谁家有个突发状况,几乎都会联系张波。张波为了方便乡亲群众,经常要撑船前往渔民家中。有时候,碰到村民来就诊,夜里回不去了,张波还会管吃管住。

20多年来不求回报的付出,让张波赢得了超高人气,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在微山岛,只要张波看到谁,就能说出来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每天至少要给百十号人看病,还要出诊十几趟。我是咱微山岛上活的‘村民健康档案’。”张波说。

为减少乡亲们的负担,张波的诊所坚持实行“先看病后付费”。这对于一名乡村医生而言,要下这样的决定可不容易——岛上留守的儿童、妇女和老人比较多,他们在张波这里看病都是先记账,等家人挣了钱再来还。二十年来,账本堆起来有厚厚的一摞,赊欠款已达50余万元,可张波却从没有追讨的打算。张波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诊所办公室的抽屉里存放几千块钱,以备患者的不时之需。为了填补亏空,张波先后从镇里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共计60余万元,继续为乡亲们治病。

王翠萍是在1998年来卫生室帮忙时认识了张波。结婚前,她就发现了张波这跟钱过不去的“坏毛病”。对此她也有过怨言:“有一次深夜,他冒着大雨给人家出诊。到那里挂了个吊瓶,收了人家二十元钱。等人家用船把他送回来的时候,船正好没有油了。他想起自己还有半桶油,随手就送给了人家。那桶油值四十元钱,当时我心里老大不乐意,想着你看病不挣钱也就罢了,总不能还往里搭钱吧?”王翠萍回忆说。

从不理解到理解,王翠萍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05年,一件意外发生了——张波因夜里出诊摔成重伤,抢救过来以后,在医院病房里一躺就是三个月。那段时间,张波的卫生室正在修建,地基都打好了,“主心骨”却在医院里,夫妻俩又着急又难过。王翠萍说:“多亏了乡亲们,他们闻讯后,不仅排着长队到济宁的医院探望他,还自发组织起来,能出钱的出钱,能出力的出力,热火朝天地加入到卫生室建造中来。”就这样,等张波出院的时候,崭新的三层楼卫生室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这件事情让王翠萍热泪盈眶。

2010年,张波自建了“残疾人康复站”,为附近的残疾人提供免费的诊疗服务。2014年,张波自筹资金29万元对康复站进行改扩建,建成后的照料中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拥有床位32张,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多种服务,让他们白天入托接受照顾或康复训练,晚上回家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人一旦有了私心,总想着赚钱,就什么事也干不好。”张波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除了医病救人,张波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并且已经付之行动——“医养结合”在当下很时髦,他要建一所全国首例的农村高标准老年人护理院。为此,他从2013年就开始东奔西走,申请土地指标、拉商家来投资,没想到这一弄就是八千万的项目。

“这所老年人护理院一期工程计划设置628张床位,借助微山岛秀美的风光和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前来养老。”一提起正在筹建的护理院,张波就打开了话匣子。“它的模式与现行的大多数养老院都不同。假如有两个老人来到护理院养老,他们把费用支付给护理院,有时间的子女可以来护理院照顾老人,工资将由护理院统一发放。”

在张波的构想中,护理院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标准居家型,完全模拟家庭化设置,一方面方便了老人的起居,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家庭因为赡养老人而可能产生的矛盾。不仅如此,张波还准备在护理院开辟菜园子,请专人负责浇水、施肥、耕种,老年人只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除虫、剪叶就可以了。等到儿女来看望老人时,老人还可以将“责任田”中的果实蔬菜送给子女,从中体会到价值感,“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老了。”

转眼一年间,大楼俨然有了模样,张波每天都要去施工现场看看,梦想似乎又近了一步。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为老人们建一个大大的家,让所有住在这里的人找到归属感。“养老并不是让老人吃饱穿暖就行了,要施行文化养老,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他们在健康生活的同时,还要感受到时代并没有将他们抛弃。他们还可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文/摄 中国人口报社 潘松刚 孙韧)

1   2   3   4   5   下一页  


分享: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