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田间的荞麦苗
兴和县地处北京2小时经济圈,草原广袤,天朗气爽,原生态的土地没有任何污染,但却因天气干旱、土地贫瘠等原因,很多土地多年撂荒。“这里也种地,种荞麦、胡麻,忙活一年,一亩地只收个百八十元,种的玉米全长成了秧子,最终只能当青饲料。要是遇到天旱,庄稼只能是靠天收,更多则是颗粒无收。”兴和县农牧局副局长杨占林介绍,尽管县里也想尽各种办法带动当地村民脱贫,但与国家要求的每人每年纯收入要达到3000余元的脱贫标准仍相去甚远。
京蒙一家亲,携手同发展。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针对京津冀蒙等地气候环境、消费市场特点,北京市农业局分别在河北省坝上、内蒙古兴和县等地试验种植了20余种芽苗菜籽种,并安排进行品种筛选及试验等工作。
作为“种业硅谷”,
北京正有着兴和县急缺的
种业、科技、资金、政策等优势。
2016年12月,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农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支持下,北京市绿山谷芽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桂琴带着其研发的用于“纸上种菜”的芽苗菜籽种来到兴和县,同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进行精准扶贫。
2017年4月,在兴和县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的精准扶贫小组带领下,张桂琴从该县9个乡镇中选出土壤贫瘠、家庭贫困的“建档立卡”户,并依据当地的气候、地域、土壤等条件,选出“向日葵”“荞麦”“豌豆”“蚕豆”等耐旱、耐寒“芽苗菜”原种,向贫困户统一免费提供,并为每家预付每亩100至200元购买农资,一旦籽种成熟,还将按照高于市场籽种价格的10%进行回收。
在兴和县张皋镇巴中夭村,今年61岁的丁二小从村里租地200亩,全部种上了豌豆。8月15日,蹲在自家的豌豆田里,丁二小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摘下几颗饱涨的豆荚,剥出滚圆的豌豆,放入口中一嚼,连连称赞“特别香甜”。他说,豌豆是今年5月10日种下的,眼下就能收了,“看这长势,每亩能收300公斤,按亩产1200元算,刨掉每亩300元租金,一亩也能挣个八九百”。他表示,明年准备扩大种植500亩,一举摘掉“贫困帽”。
在鄂尔栋镇6号村,今年70岁的张二虎则和老伴儿种了5亩荞麦。站在开满白色鲜花的荞麦田里,他说:“荞麦自播种到收获仅需56天,所以每亩地先拿到了100元预付款。这块地原来种胡麻,碰到旱年就没收成。现在种荞麦,将籽种撒进地里,不用浇水,干旱也没有影响荞麦的长势。”
兴和县鄂尔栋镇40号村有块百亩葵花园,一盘盘葵花果实压弯枝头。该村500余户村民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59岁的赵凤娥种了10亩葵花,“以前只会种土豆、玉米,今年种葵花,收成比原来能提高3倍。”她说,今年她还学会了铺地膜、授粉等技术,明年再种就更有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