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瑢老师和小学语文教育结下了超过60年的不解之缘。本文图片新民晚报

就在上个月,94岁的她还和徒弟们通过微信,讨论着教学事宜,然而,一场风寒却让这位老人熄灭了生命的火光。8月23日下午,全国小学语文泰斗、上海实验小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袁瑢走完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路。

从教半个多世纪,袁瑢几乎获得了小学语文教师所能得到的全部荣誉,但始终保持低调。她总说,不要突出自己,要突出学生。1954年,她作为上海教师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从1950年踏上讲台至今,袁瑢就和小学教育结下了超过60年的不解之缘,并以“细、实、活、深、严”的教学风格,领军全国小学语文教学。

  两个月前,袁瑢还在研究上海即将用于新学期的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听课】一节课找出23个相同错误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和袁瑢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困惑于很多高中学生识字等基本功不扎实,于漪去学校向袁瑢请教,只见她在和一个小姑娘谈心。“明知有很多人找她,她对孩子仍非常有耐心,一直说到小姑娘渐渐抬起头,最后蹦跳着走出教室。” 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共同拍摄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教师》中,于漪回忆道。

得知噩耗,袁瑢的“关门弟子”、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泣不成声。她记得袁老师每一次的鼓励,更记得她谆谆提醒。一次公开课后,在周围一片赞扬声中,袁瑢却指出,她整节课自称了23次“余老师”,而这容易造成师生间的不平等感,让孩子习惯于“你说我听”,不利于形成独立思维。在余祯的记忆中,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

1946年,袁瑢在战乱中随全家从南通来到上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又因身体原因休学,“误打误撞”踏上了小学的讲台。袁瑢后来回忆,当年,她看的第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书是一本《小学教育典型经验介绍》,其中,“学生、家长、老师是一家人”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