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凌晨5点,44岁的陈国勇就叫醒19岁的儿子去养鸡场工地拉建材。

养鸡场是贵州普定县化新村的“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园的重要一环。“再不加油干怕是要误了工期呦。”公司是村集体的,可陈国勇却当成自己家的事儿。“以前我在外地办企业,钱是赚了些,可看到自家村里越来越瘦的田土、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心里不好受啊!”

普定县是贵州出了名的穷地方,全县喀斯特地貌面积占84.26%,石漠化率35.8%,人口密度却高居全省之首。而化新村又是镇上最穷的一个村,2013年初全村人均收入才1000多元。已是家财百万的陈国勇在县里扶贫干部的鼓励下,转让了自己的企业,铁了心回村带头搞山地绿色高效农业。

2014年4月8日,新益农公司成立了,村支两委是董事会、村主任是监事,每个村民都是股东,扶贫股、发展股等集体权益股占了70%。陈国勇当经理,他不拿一分钱工资,年底集体收益分完之后,如果还有盈余他们6个管理人员才能分红。不仅分配方式压力大,更让人捏把汗的是公司面临“三缺”:缺水、缺土、缺技术。有人说风凉话:“搞啥子高效农业,怕是成了搞笑农业哦。”“别人不信,可我心里有底!”陈国勇的信心来自县里的支持,扶贫干部帮化新村筹资在山顶建起了300立方米的提灌储水池,缺水的问题解决了。土少怎么办?公司选择了蔬菜种植,而且主要就搞韭黄。这么大片地都种一个品种,行吗?陈国勇有自己的一笔账:韭黄不仅附加值高,还能养地增土,再用杂草养殖兔子和土鸡,有了农家肥再还田肥土,要实现这个绿色的循环农业,不上规模怎么行?懂经营、会管理的陈国勇最愁缺技术,正在他着急上火的时候,贵州省农科院的老院长李桂莲来了,不仅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还免费培训了4期技术骨干。“有了李院长撑腰,我们这路子错不了!”公司上下干劲儿更足了。

可自从搞起了韭黄种植,6300多亩薄田瘦土像是睡醒了似的,不仅菜长得快,草也跟着疯长。很多人劝陈国勇用除草剂,“我们搞的是绿色农业,别说往地里打农药,就是把农药放在我的地头都不行!”环保无公害的底线,他一点都不含糊。“公司头一年没盈利,2015年就净赚80万元,2016年是120万元,今年超过200万元没问题。”陈国勇难掩喜悦之情。这几年,他下云南、上山东,到处拜师学艺,天天忙在地里。靠着诚信和团结,新益农公司创出了“康源”商标,出产的农产品都是可追溯的绿色食品。陈国勇指着远处的兔舍说,这1000只兔子吃着地里的杂草,肥着地里的菜苗,而且早已经被重庆的餐饮公司订购。在田地的另一头,2500只土鸡的养鸡场正在加紧施工,“等建好了,我们还要搞沼气温室,实现水肥一体化。”

走进新益农公司的大田,忙着收获打捆的乡亲们欢声笑语,一打听,不仅有本村的村民,还有周边乡镇来打工的。原来,这几年化新村的绿色农业搞得红火,吸引了二三百人就业,2016年一年,公司就给打工的乡亲们开出总计300多万元的工资,整个化新村的人均收入也达到了10800元,是3年前的近10倍。

“我们村有110户贫困户,公司优先让他们来上班,即使是老人妇女,一个月能来20天就能赚1800元。加上年底按人头分红和扶贫股收益,到了明年我们村肯定消除贫困。”如今的陈国勇,不仅入了党,而且还是村委会的副主任,对未来他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