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偏高,可望不可即
不过,对大多应届毕业生而言,长租公寓似乎仍有点可望不可即。
2014年大学毕业后,张秋正式开始了“北漂”生活。3年来,她大部分时间租住的都是自如的房间。她认为,对于没有租房经验的毕业生来说,自如等明码标价的品牌公寓比较合适。“但同等条件的房子,自如的价格会比其它品牌贵一些,所以手头资金紧张的学生可能会嫌贵。”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应届大学生表示还是倾向选择小中介,“初来北京,现在还在实习期,生活费本来就已经紧巴巴的,能省一点是一点。”90后的李涛(化名)现在住的是自如,刚毕业的时候租的是地下室。
除了价格偏贵之外,年轻人对长租公寓的另一个切身感受是想找到合适的房源非常难。“想在北京找到满意的房东和房源实在不容易。”张秋感叹。
据《报告》统计,我国目前品牌公寓的数量不到200万间,占整体租赁市场的比重约为2%,集中式公寓龙头公司的平均管理规模在2万~3万间左右,分散式公寓龙头公司管理规模在50万间左右。
针对房源不足,《通知》提到积极盘活存量房屋用于租赁。鼓励住房租赁国有企业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厂房、商业办公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改建后的租赁住房,水电气执行民用价格,并应具备消防安全条件。探索采取购买服务模式,将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政府或国有企业的房源,委托给住房租赁企业运营管理。
上述规定和市场趋势让优客逸家长租公寓CEO刘翔感到,未来在房源获取问题上,将与国企有更多合作机会:“当下的最佳选择是,让有低成本资金和房源政策优势的国企解决好资源供给问题,有活力、市场化的民营企业解决好效率和用户体验等服务运营问题。”
穿高跟鞋做百米冲刺
在长租公寓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获取房源只是第一步,之后的出租营销、租后服务等许多环节都考验企业经营者的运营管理能力。因为产业链条太长,盈利一直是长租公寓行业的普遍难题。
《报告》指出,我国长租公寓一直处于谨慎发展状态,原因之一是资产价格的高企导致国内租金回报率长期较低,这使得长租公寓的拿房成本高且企业很难在起步阶段自持物业。
相关统计显示,在入住率为95%的情况下,拿房成本达到租金收入的60%,则息税前利润率为0。人房比达到11人/百间则息税前利润率也将为0。综合来看,55%的拿房成本占比和百间65%的入住率是盈利的临零界点。这样的利润结构意味着长租公寓并不是一个盈利空间很丰厚的行业。
在实现盈利的问题上,刘翔和他带领的优客逸家团队颇有心得。今年4月,优客逸家在成都市场首次实现单城盈利,目前已经连续3个月实现盈利,且盈利增速在加快。据刘翔透露,“上个月是3%的息税后净利润率”。成立于2012年的优客逸家也由此成为长租公寓行业首家宣布规模化盈利的企业。
对于大多数长租公寓企业的盈利难问题,刘翔认为,首先是房源覆盖密度不够,或者说房源规模还没到盈利的临界点。“半径3公里内,你有10套房子,和有200套房子,所对应的人效有巨大差异。房源越集中,人效就越高,运营成本就越低。”刘翔说,规模和密集度是长租公寓行业盈利的基础。“基本上一个城市在1.5万间左右的规模,才是个比较舒服的临界点,这个优客在成都是验证过的。”
熊林则表示,长租公寓市场的利润空间主要来自创造产品附加值和提升运营效率。他介绍了自如的具体做法:通过大规模的供应链提供优质低价产品,“原来个人采购一个床垫要1000多元,自如整体采购可能只需要800元”;提供增值服务以创造附加值,“收取一个月的佣金,不仅匹配信息,还提供宽带、双周保洁、维修等基础服务”。
由于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周期、分散化、非标准、推广销售不同步等特点,长租公寓的规模化复制和运营效率提升并没有那么容易。如何既保持增长,又保持健康指标?用刘翔的话说,“这就像穿高跟鞋做百米冲刺,是对管理运营能力的极大考验”。
“这个行业价值链很长,从拿房、生产、租房和运维,每个环节都有很多风险点,都会把你的利润吞噬。”盈利的经验告诉刘翔,要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运营管控,背后需要依托非常强大的IT系统支持。
对于长租公寓的未来前景,杨旭红认为,企业自身难以盈利是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偏小也是原因之一。杨旭红建议,政府可以考虑给长租公寓企业减免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或者缩短租赁用地使用权的年限,从而降低租赁企业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