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的意义,远不能用长度来衡量。

如果把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浓缩成一部2小时的电影,70年连2分钟都不到。而在近代以来的风云激荡中,70年却蕴涵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7-2017,70年的时间里,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内蒙古创造了经济总量年均增速9.8%的奇迹,谱写出一部砥砺奋进的时代华章。

穿越70年,看见内蒙古,多少沧桑值得收藏,多少巨变值得慨歌。

(二)回首过去,才知道已经走出多远。

今天的内蒙古,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70年前的内蒙古,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毫无疑问,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开创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但是,这个崭新的纪元所要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将要经历的挑战和艰辛,丝毫不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少。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伊始,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经济制度十分落后,国民经济步履维艰。远大的目标立足于贫弱的基础,光明的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历史的豪情蕴藏着现实的挑战。

周恩来总理曾指着地图对乌兰夫同志说,内蒙古的形状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斗,让内蒙古这匹骏马奔腾起来,而且越跑越快,越跑越稳,越跑越好。

从困难时期为国捐粮畜到3000孤儿进草原,从同心协力建包钢到让出最好牧场为航天……这骏马,忠肝义胆。

从牧区民主改革中的“三不两利”政策,到社会主义改造中“政策要稳、办法要宽、时间要长”的畜牧业改造方针;从改革开放后率先在全国牧区中实行“草畜双承包”政策,到新世纪连续8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这骏马,勇往直前。

从依靠“羊煤土气”提升经济,到如今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做好资源转化增值的大文章;从“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到构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骏马,与时俱进。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只有蓦然回首,才能体会它的波澜壮阔。70年的历程中,蕴藏着多少振聋发聩的观念突破,凝聚着多少矢志不渝的昂扬斗志。内蒙古以70年的峥嵘岁月,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1949年7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到乌兰浩特访问,在《新中国观感集》一书中写到:我们这次到内蒙古,有一种深刻印象,就是汉蒙兄弟的亲切互助的表现。凡事不吵吵闹闹,如遇难于解决的事情,大家也和和气气地开会讨论。从这些地方表现民族的团结亲善,这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70年来内蒙古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这是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目前共制定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81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171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地区法规规章体系。

这是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70年。我区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作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点,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33%,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70年。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9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33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丰富多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草原儿女心向党”深深浸润于各族干部群众血脉之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切实巩固。

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为内蒙古这匹骏马铺就了豪迈驰骋的大道,也为中华各民族铺就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更为世界提供了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四)内蒙古70年的辉煌成就,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区历史的跨度——

2016年,我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7年增长了642倍。

2016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069元,比1947年增长了145倍。

2016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自治区成立之初的71.4:11.3:17.6演进为8.8:48.7:42.5,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16年,我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975元和11609元,与1947年的不足百元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横向比较,可以看到我区在全国的方位——

2016年,内蒙古经济总量位于全国中游、西部省区前列,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六位;原煤、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稀土新材料、云计算、单晶硅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铁路营运里程全国第一;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内蒙古在中国经济的天平上成为一个分量越来越重的砝码,在世界舞台上也刷出越来越多的“存在感”。

2017年3月底,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开建,演绎出我区企业走向世界的精彩;5月底,非洲大陆首条中国制造铁路——蒙内铁路通车,包钢供应钢轨超过2万吨;7月21日,在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上,“内蒙古的发展速度真快”“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国外媒体对于内蒙古的发展成就啧啧称奇。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内蒙古始终牢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相继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努力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发展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讲,把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发展质量。70年的发展历程中,内蒙古写下了一个厚重的“人”字,各族群众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忧居到安居、宜居的巨大飞跃。

从人均寿命不足35岁到75.8岁,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让草原儿女实现了生命的跨越。

从土坯房到窗明几净的砖瓦房、小洋楼,越来越多群众的“安居梦”“宜居梦”照进现实。

从仅有十几条公路到基础设施“七网”同建,交通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出行变化,还有对经济的带动效应。

从80%以上的文盲率到基本消除文盲,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人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1986年600万贫困人口、67%的贫困发生率,到2016年底55.6万贫困人口、 4.1%的贫困发生率,脱贫致富的阳光播撒到每个角落,照亮了困难群众的未来。

70年的巨大飞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在每一位草原儿女的命运变迁中得到了鲜活印证和深刻诠释。如今的内蒙古,正以从容自信、朝气蓬勃的姿态,巍然屹立于祖国北疆。

(五)一个人要进步,必须善于总结;一个地区要持续发展,也必须善于总结。

打开记忆的闸门,70年成功实践历历在目。这既是一段耐人寻味的见证,更是一种令人感奋的象征。它将光荣与自豪赠予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也将寓意深刻的启示带给充满希望的未来——

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

70年波澜壮阔,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

70年来,内蒙古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2017年是一个节点,一头连着过往70年的峥嵘岁月,一头连着未来的精彩篇章。

(六)2017年,内蒙古迎来了70岁的生日。

1947年到2017年,从一穷二白中发展起来的内蒙古,成长之茁壮,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硕,超过了所有人最初的想象。今天,内蒙古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如果说成立之初内蒙古面对的是九曲十八弯的“河”,未来我们将要跨越的就是波澜壮阔的“海”。有了7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有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有信心应对一切艰难险阻。

不待扬鞭自奋蹄。内蒙古这匹骏马,正满怀憧憬,一往无前。(作者:塞北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