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在草原上放牧

驱散漫天风沙迎来繁荣和富庶

……

这是哪里?从酷暑的炙热,到霜降的冷冽;从风暴下的植被,到坚强的牛羊;这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如初草般蓬勃与热烈;

他们是谁?祖先说,他们是自然斗士,用刀枪创造历史;如今,他们用现代化方式改造传统养殖,用智慧与勤劳书写草原新的传奇。

这里是科尔沁草原腹地——内蒙古通辽科左后旗,这里更是中国的“黄牛之乡”,这里孕育出的后旗人出生便与黄牛相伴,在他们看来,养牛是一份使命与热爱。如今,黄牛产业更成为科左后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名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提出: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科左后旗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养牛业实现现代化转型,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创新黄牛产业扶贫多样化路径,让“黄牛”变成“软黄金”,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供给侧改革”开启新思路

“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现在我们用科技养殖来致富奔小康。”在科左后旗南巴嘎查村支书刘金山还有另一个身份。2010年,他投资300万元建起了自己的家庭牧场,通过科技化、标准化养殖,有效提高了母牛繁殖成活率,扩大了黄牛饲养规模。同时,通过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刘金山更为乡亲们算清了一本“明白账”。

近年来,旱情让当地草质不断恶化,自然养殖回报率也不断下降。要提升繁殖成活率和养殖收入,分散、落后的养殖模式必须改变。

  南巴嘎查村支书刘金山的家庭牧场。(人民网赵铎摄)

2012年,刘金山筹划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变化也随之产生。“一头母牛的成本大约2200元,一年所需饲料费用、人工费等在1500元左右,一头小牛犊的育肥大约需要800元,高品质的牛犊能卖到价9000元到10000元,也就是说,一头小牛犊纯收入5000多元。”刘金山说,因为合作社统一采购和标准养殖,仅饲料成本每吨就能节省700多元。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养殖方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合作社目前已有62名社员加入。

而在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科左后旗分公司书记何成海看来,黄牛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更是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的关键路径。

科左后旗黄牛历史悠久,是“科尔沁黄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主产区。然而,好牛肉还要市场认可才行,依靠标准化饲养、全程可追溯体系和“互联网+肉牛”,科尔沁牛业打造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饲料是保证牛肉品质的重要环节,我们利用这里治沙的主要作物‘柠条’作为饲料,在改善荒漠、半荒漠环境的同时,又提供了绿色饲料。”何成海表示,除了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和现代化的屠宰生产线,公司还建立了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而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扶持农牧户订单养牛,与养殖户形成利益联结体,同时,与线下零售超市与线上知名电商的合作,产品的生产和销路也得到了保障。目前,科尔沁牛业的产品已经远销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年创汇300多万美元,天然绿色的草原黄牛越卖越好。

“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科左后旗在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出科尔沁牛业等三大养殖基地,引进现代化养殖场和先进的加工生产线,不断夯实黄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同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舍饲养牛、种草养牛和科技养牛等新的养殖模式,实现草原植被恢复和黄牛产业的协调发展。按照“为养而种”的思路积极推行“粮改饲”,去年向农牧民无偿发放青贮种子150万斤,种植青贮120万亩,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实现秸秆“三化两贮”30亿斤,科学繁育和科学饲养已经成为提升繁殖质量的重要手段。2016年全旗肉牛存栏77.1万头,交易50万头、屠宰加工8万头,成为名副其实的肉牛产业强旗。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