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指导员使用APP扫描居民专属二维码即可实现积分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已经编制完成,待市政府审批后,将于近期发布实施。从今年开始,本市将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年底前每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实现垃圾分类。

到2020年,城市核心区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率先示范,目前东城、通州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已启动全面施行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前组织检查验收。同时探索将垃圾楼、转运站升级改造,变成再生资源收集、打包的场所,每个区都要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健全回收体系。

从1996年“西城区大乘巷社区率先推动以废品回收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分类”算起,本市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持续了20余年。目前,在朝阳区双花园南里一区、劲松中社区五区、惠新北里社区等多个居民小区里,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需要衔接三个环节,即:源头分类、准确投放、分类收运。业内专家认为,推动垃圾分类,最核心的是提升居民源头分类意识。但是,对于不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目前没有强制措施。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主要通过积分奖励、商品兑换、增值服务等鼓励方式,激发居民的分类积极性,培养分类意识。

据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处长冯向鹏介绍,从今年开始,每个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其他街道至少有一个社区,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通过示范片区,不断扩大垃圾分类的覆盖范围,城市核心区2020年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此外,《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待市政府审批后,将于近期发布实施。计划到2020年,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初步养成;对于可推行垃圾分类的区域,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覆盖率要达到100%。

如何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表示,首先要完善站点布局,每个社区至少明确一个交投点,每个街道至少明确一个中转站,并探索将垃圾楼、转运站升级改造,变成再生资源收集、打包的场所。其次要规范源头管理,引导回收企业和个体人员规范经营,并鼓励相关企业兼营再生资源回收业务,采用APP预约回收、上门回收和积分有偿回收等方式,方便收集和市民交售。此外,孙新军强调,每个区都要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并纳入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保障,“疏解功能不能把这一块拿出来开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