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罕坝亮兵台看去,一列列绿色的“卫士”守护着华北平原。

塞罕坝的林子越长越密,七星湖水越来越清,水位越来越高,风景越来越美,吸引游人留恋驻足。

众所周知,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修复难度极大。然而,地处中国河北省的塞罕坝,却成功种植人工林112万亩,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成功将风沙源改造成华北生态屏障。为探寻高寒荒漠生态修复秘诀,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召开前夕,《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

荒漠造林有啥诀窍

塞罕坝机械林场独创“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在乱石堆里植树造林,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相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荒漠立地条件差,植树保活是首要解决的难题。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石质山坡上新造林15.3万亩,在基本没有补植的情况下,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竟分别高达98.9%和92.2%,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标。塞罕坝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7月16日,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四道沟营林区一片乱石陡坡上,营林区主任闫立文正带着林场工人挖树坑。

这块地倾斜达46度,机械不能作业。最难的是表土只几厘米厚度,底下全是乱石。

乱石堆里,树苗怎么生长?塞罕坝林业工人自有办法。他们先挖坑,清出石块。闫立文说,像这种攻坚造林,关键在于解决土、水、苗的问题。乱石坡缺土,可在树坑里垫点客土。树苗只要成活,根须自己会顺着石缝生长。水可通过覆膜保墒、拦蓄雨水解决。树要选择生命力强、耐干旱的品种。不一会儿,坑挖好了,清出不少石块。树坑呈正方形,边长约70厘米,深约40厘米。工人麻利地将石块整齐垒在大坑下沿,这么做为的是拦蓄雨水。接着,大家又在大坑中央挖出边长、深度都是30厘米左右的小坑,垫入客土。

然后就是栽树了。栽树使用“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具体作业步骤是:第一锹向内倾斜45度斜插底土开缝,重复前后摇晃,直到缝隙宽5至8厘米,深度达25厘米;顺着锹缝侧面,抖动苗木投入穴中,深送浅提,以舒展根系,再脚踩定苗;离苗5厘米左右,垂直下插第二锹,先拉后推,挤实苗根,防止吊苗,挤法同第一锹。第三锹再距5厘米,操作同于第二锹,仍为挤实。最后半锹堵住锹缝,防止透风,以利于苗木的成活。最后是平整穴面,并覆盖一层暄土以利保墒。

据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场长、党委书记刘海莹讲,“三锹半缝隙植苗法”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独创,与行业通用的“中心靠山植苗法”比,造林功效高出一倍,造林成本却节省四成。

栽植深度也有学问。60岁的林场老工人李峰说:落叶松只能埋到红皮,樟子松和云杉不能埋了第一轮针叶,深了都不容易活。

“苗木选择可有讲究了,”千层板分场苗圃主任王利民说,“要‘矮胖子、大胡子’,也就是株植粗壮、根系发达的,更皮实,易于成活。”此外,还要求顶芽饱满、不失水、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否则不易成活。苗木运输时要用保湿透气的包装物打包并浇透水,在运输过程中,不能重压、日晒,既要保湿,又要防捂。栽树需适当剪去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过长的主根和侧根,将苗木用浓度适宜的生根粉或保水剂浸根。

由于石坡立地条件太差,塞罕坝机械林场全部选用株高大于25厘米、培育2年以上的大规格良种容器苗。坑内施基肥,辅之以覆膜保墒、草帘覆盖防风等措施。

塞罕坝冬春两季风大、寒冷,苗木易发生风干、冻害。闫立文说,在造林后的两年内,需要对刚栽的两三年生樟子松、油松、云杉等苗木进行埋土防寒防风作业——入冬前,取土轻轻将苗木盖严,第二年春季解冻后,避开大风天气用专用耙子撤土,并将苗木扶正。

将这些工作做好了,植树保活就没问题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