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事培训“导师”杰西:“惩罚是一种正能量”
他说,培训中公司业绩增长了,员工也获得了成长。实际上,其收入与这种业绩息息相关
4月30日,“杰西”发布的一条微博中称:“业绩还差2万……完不成就要吃虫了!”附上的视频中出现一堆扭曲的面包虫。
8月1日,在金牛万达广场的办公室内,“杰西”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曾有过类似的“惩罚”遭遇,“没有完成业绩,我也喝白醋当做惩罚。”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在这样被人整的过程中,我慢慢有了自己想要的成绩。”他声称,自己和同事文化水平并不高,“我们有的人小学都没毕业,还有的初中没毕业。”
为什么要在培训中添加这样的惩罚方式?“杰西”认为,“这种培训肯定是一环扣一环的,肯定是有奖有罚的。”不过,他的惩罚方式在温江以及攀枝花的两次培训中遭遇了抵触。
肖某将影楼员工喝厕所水的视频发在培训群中,“杰西”认为是一种“正能量”。他解释,“培训中公司的业绩增长了,员工也获得了成长,这些就是‘正能量’。”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杰西”还晒出了一些学员感悟:“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激发自己的潜能、突破自我”……同时,他常在微博中晒自己的“培训”业绩:在重庆开县一影楼的“培训”,他声称两天完成了10万元业绩;在苏州一家影楼的培训中,他声称帮对方完成了4.4万余元业绩。
这种业绩与“杰西”等培训“导师”的收入息息相关,“杰西”办公室内的档期表上,合作方式内写着“2万包15万”、“5000+10%”的字样,每个培训有2000至5000不等的定金和几千上万的补款收入。
专家观察
零伤害应是培训前提
业内人士:这种惩罚方式不可取,目前培训行业门槛较低鱼龙混杂
“这种惩罚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四川一大型人力资源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唐洁(化名)表示,此事件暴露出目前国内培训行业不成熟,门槛较低,“鱼龙混杂,一些人在操作‘成功学’的培训。”唐洁认为,事实上,正规的“培训”是公司为提高员工技能、发现其潜力,同时互相了解的过程。
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卿涛教授认为,此事中培训人员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让人喝厕所水当做惩罚,首先是不尊重人。”她表示,另一方面还有损员工的健康,“人力资本不只是员工的能力,还包括健康人力资本。”此外,在她看来,这种行为会伤害员工的心理,“做事情要有底线。”
人力资源教练姬泉海表示,类似培训在于激发员工潜能,“培训实际上是很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他表示,通过呼喊“我是最棒的”类似话语,人在不断自我催眠,“个体会产生认知上的改变。”在封闭环境中,各种心理效应产生作用,人们从众,放松警惕,“就会变得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不过,姬泉海指出,没有守住心理学的伦理边界是目前培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零伤害应是培训的前提。” 成都商报记者 彭亮 王超 杜玉全 摄影报道 实习生 戴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