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

1 撤稿是否意味着数据造假?

专家认为,文章撤稿应该说是国内外都无法重复出其研究的结果,撤稿后,至少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尝试这个实验。具体数据造假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此前,国内外20名学者联名撰写质疑文章,称反复实验后仍无法得到韩春雨论文实验结果。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便是学者之一,谷峰表示,撤稿与文章的数据应该有联系,但是具体有多大的联系不好说,是否涉嫌学术造假仍需进一步调查。

另据新华社报道,按国际惯例,研究团队发表的文章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主动撤稿表明韩春雨团队也意识到他们文章有不能重复的问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楼振昆说,“能够主动撤稿需要勇气,很多重复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愿主动撤稿。实验不能重复可能有多种原因,现在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韩春雨团队是造假。一般被动撤稿是查出有造假行为。希望韩春雨团队能够公布实验原始资料和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一步步重复,看是否能够重复出来。”

据了解,学者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主动撤稿。例如,认为论文的证据不充分,实验数据还不能得出文中结论,或是认为数据处理不妥,暂不适合发表论文等。

2 国际上怎样处理学术争议?

专家们表示,国外遇到类似实验无法重复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会启动调查程序。一旦查明是学术造假的话,意味着研究者将身败名裂。论文的通讯作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整个研究团队也须对此负责。而研究团队所在高校,作为学术诚信监管主体也应该承担一定后果。

例如,美国的政策文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调查程序、各部门的职责、如何处理等都做出规定,相应的处罚包括辞退、降职、减薪、停招研究生、拒绝授予终身教授等,并根据过错程度,数年内甚至终身不得再申请项目,也有因情节恶劣的学术造假锒铛入狱的例子。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楼振昆说,对于类似事件,国外会邀请独立调查组,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调查。一经查实是学术造假,会遭到重罚,基本意味着学者的学术生涯结束。据新华社

3 是否应由河北科大进行调查?

河北科技大学昨日在官网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楼振昆认为,学校和河北省有关部门以及第三方调查组都应该组织调查。事实上,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是这一事件的利益相关方,也许因此学校没有进行调查的动力。不少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介入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多位专家提出,在调查的过程中,韩春雨本人有义务在合理范围内披露他所掌握的数据和实验过程,河北科大作为利益相关方,应当适度回避,由第三方评测机构予以认定。

“科学发展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只要不是恶意欺骗或机构秘密,任何研究进展都应该及时在同行中公布、讨论。据新华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