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品质以解决电商痛点

作为从事艺术品经营的国家队和龙头企业,荣宝斋于2014年年底推出了电商平台。“我们的定位非常明确,目前核心是两部分,一个是基于天猫和京东的旗舰店,卖文房四宝、木版水印。另一个就是荣宝斋自己的平台——荣宝斋在线,主要经营书画原作。”荣宝斋在线CEO李春林说,书画原作业务之所以依靠荣宝斋自己的平台进行,在于对诚信和品质的坚守,这样就解决了艺术电商行业书画原作难以保真保质的痛点。

“荣宝斋在线平台会员目前已超过10万人,我们把传统艺术品与互联网进行了嫁接,今年我们的销售额预计达5000万元。”李春林说,取得这样的增长,是各方因素综合的结果,线上线下的互动、移动互联网及微信的传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推广,李春林认为微信是艺术电商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通过朋友圈的横向传播,众多买家卖家自身的社交圈资源被激活,逐步形成一个个“艺术行业生态社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消费市场的发展。

网络文艺创作要适应新媒介环境

作者: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

韩业庭、陈童(整理)

当前网络文艺正在日益主流化,甚至在深刻地影响着影视等传统媒介的文艺形态的基础认知和观念。应借鉴新的技术与创作模式,使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大众情感、时代脉搏更为贴近。要以网络文艺的方式,既讲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并纳入自身的文化产业格局之中,也讲述深植于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经验的中国故事,呈现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剧烈转型进程中的中国经验,尤其是要把传统经验经过互联网改造后转化为90后、00后能够接受的网络文艺形态。

此外,中国电视剧投资成本高,原创能力匮乏,而网络文艺则因为“体量轻、好掉头”在表达新内容上有优势。然而,近十年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和经验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影像书写,尤其是三四线中小城市,县级市及广大农村的低学历、低收入、低年龄的消费群体的文化娱乐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传统媒介形态下的文艺作品大多只能满足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有限人群的情感和经验,与三四线中小城市,县级市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群体的情感和经验有相当大的不同,这些过去没有进入主流视野的中国故事都可以率先在网络文艺中予以大胆尝试。

理性看待互联网对创作的影响

作者:刘畅(网络剧《最好的我们》导演)

李蕾、陈童(整理)

随着“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文学艺术的创作模式和表现形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文艺创作或许面临一个发展转折。过去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习惯于一些固定的语境和套路,缺乏突破的动力。而如今互联网平台的高开放度,为传统文艺创作者之外更多的年轻从业者和跨界新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虽然欠缺经验和章法,但这也恰恰使得他们免受程式化的束缚,任艺术想象天马行空、恣意飞扬,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之作。不仅如此,以往文艺创作是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单向传播,也就是“我创作什么你欣赏什么”。相较之下,互联网注重接受者的需求,使文艺创作者与用户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传播方式的改变和用户思维的介入,让生产逐渐从大众化走向分众化,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为文艺创作题材类型百花齐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非现实题材创作刚着手时看似轻巧,可能不需要花资金和精力深入体验生活,但若想要创作出精品,难度却比现实题材更大。因为它没有现实或历史可以凭依,一切全靠想象,稍有不慎就会沦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基于这种认识,我更偏好现实题材。故事有根据,我会更踏实。知道每个人物的生活状态、教育背景,我拍起来更有底气。事实也证明,近两年业界口碑、市场表现、社会影响力俱佳的作品往往是现实题材,比如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国式关系》《小爸爸》,电影《百鸟朝凤》等。

新技术并未改变文学的内核

作者:管平潮(网络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光明日报记者饶翔(整理)

载体的变化,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对网络文学而言,以网络作为发布和阅读载体,对阅读场景和写作场景,都带来深刻的变化。

以当前最流行的智能手机移动阅读为例,阅读场景不再是泡一杯茶,在僻静书房或图书馆正襟危坐地专注阅读,而变成了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就看。

阅读场景发生了变化,写作场景也就随之变化。比如,我在创作时,便注重遵循以下规则:一,分段分节要短,从而让作品在手机屏幕显示时显得条理清楚,便于读者获得清爽的阅读体验;二,每一章2000字左右,这是手机阅读者能接受的最佳章节长度;三,即使如此短的2000字章节中,每一章的故事剧情都要有进展、有悬念。

互联网时代,也给我们作家传统的“采风”,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变化。比如我主打写仙侠小说,我想体验的是“御剑飞行”,是“跃马千山”,是“云飞剑舞”,是“瞬息千里”。这是个互联网时代,那些精品的网络游戏,能给我带来人世间很难实现的仙幻场景和玄奇体验。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采风,是在新技术新媒介出现后,把古人只能幻想的仙境,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出来。等到了将来虚拟现实技术达到一定高度,这种逼近真实的虚拟采风,更加“不得了”。

当然,“太阳底下无新事”。新技术的出现,只是改变了文学的载体、外壳以及部分内容。但作为文学的内核,如精彩的剧情、鲜明的人物、恢宏的想象、深刻的反思、有效的劝世警俗,以及优美流畅的文笔,这些要求,其实并未改变。

虽然我的表现形式是网络玄幻小说,但骨子里的东西,还是继承了传统。所以,所有因新技术而带来的改变,更像是战术上的;而立足时代、放眼古今、与时俱进、去粗存精,才是永恒的文学之道。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已成热潮,谷歌出品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甚至战胜了世界顶尖棋手。但我在此作一个大胆预测,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在更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洞察的文艺创作领域,它的作品水平一定有一个极限,有光凭技术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用VR设备展示农耕文明

位于河南温县的小麦博物馆,通过实物、影音、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声光电手段等方式,全面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小麦文化。图为观众用VR(虚拟现实)设备,感受麦收场景。 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23日 05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