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两名英国记者找到我,说要给我们建医院和学校,但前期需要拍些照片和视频”,一个名叫莫西阿兰的当地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你看到了,这里没有多少孩子,视频里的小孩是我帮他们找的。当时给了每个孩子250美元的报酬,教他们怎么说,怎么演。”
莫西阿兰是当地酋长的小儿子,据他讲,完事之后那两名英国记者再没出现过,多森和理查德以及他们的家人后来也莫名其妙“消失了”,据说是那两个英国人偷偷把他们带走了。
当地“蒋志仓库”的管理员朱春友是这起事件的重要当事人,按他的说法,他莫名其妙就“被采访了”。在英媒拍摄的6分18秒视频里,朱春友出现了6秒钟,有两个镜头,一个是他在收矿,填写单据;一个是他在玩手机。
回忆起“一举成名”的经历,朱春友很不忿。“看到视频我吓了一跳,琢磨一个礼拜才想明白是咋回事。”朱春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1月的一天,3个黑人闯进办公室,向他询问钴矿价格。因为门外贴着价目表,而且矿石含量不同价格也不同,朱春友就让他们出去自己看。可这3个人不去,硬是跟他聊了半个小时。“我的那个镜头肯定是偷拍的。常来的客人我都认识,那几个却从没见过,当时就觉得有点奇怪。”
“我们收的每批矿都问来源,有单据,实体保存一年。到期后全部电子化,保留3年。”“蒋志仓库”负责人刘先生说,从采矿到收矿要过几道关——矿区矿警检查,运输路上2至3次矿警突击抽查,集矿商询问核查。“我们集矿商和当地政府配合,收的矿都是合法来源的,肯定不收童工的矿”,刘先生说。
视频里出现的另一处钴矿区,经查证是当地一个名为金派斯的金矿区。那名“喉咙上长了巨大肿瘤”的村民马特巴住在距金派斯矿区约2小时车程的地方。32岁的马特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肿瘤十几年前就有了,“我不知道病因,我也是这么告诉英国记者的。”可在视频里,马特巴的原音被消去,配上的是另有含义的英文字幕。
被泼脏水,中企动了谁的奶酪?
客观来说,由于管理漏洞以及生计所迫,儿童从事一些采矿辅助工作,即成为“矿童”,在非洲确是一个问题,刚果(金)也难例外。当然,由于矿产资源丰富,一些刚果人在自己家挖矿,小孩则在附近玩耍或帮忙,这种情景也常被西方媒体拍摄并剪辑。对于后一种情况,刚果(金)矿业局局长吉恩马里耶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刚果(金)已于今年3月颁布一项新法规,禁止在家门口挖矿,采矿必须去正规矿区。
相比这些明显的问题,这起将中企卷入其中的所谓“童工丑闻”则反映了更复杂的利益之争。钴矿供应链庞大繁杂,苹果、戴尔、微软等国际知名公司都在整条钴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国企业处于连接上下游的关键控制点。中企将上游采集的钴矿通过冶炼厂或精炼厂加工,出口到中国,在中国进一步冶炼加工后,出售给电池制造商。
科卢韦齐的莫松波交易市场是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变现场所”,角角落落分布着70余家商户,主要收购钴矿和铜矿。莫松波市场主管卡彭德·威廉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概从7年前开始,该市场逐渐被中国人垄断,现在高达98%的集矿商来自中国。“中国人有钱,当场收矿,当场现金付款。有些西方公司看到中国人实力强大,就自动退出竞争”,卡彭德说,“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人擅长和刚果人共事,他们不歧视我们。”
在中国企业到来之前,刚果(金)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后花园。尤其是在加丹加地区发现庞大的矿产储量后,西方的巧取豪夺就从未停止过。但在110年的开采过程中,绝大多数刚果(金)人并未从中受益,刚果(金)反而成了遭受“资源诅咒”的代表国之一。中企的到来使得形势有所转变,但也招来非议。
对于这场“童工丑闻”,刚果(金)官方也有话说。“西方媒体报道失实,夸大其词,我5月份在巴黎国际会议上说过这件事。”吉恩马里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刚果(金)钴矿资源丰富,但市场就那么大,抹黑了中国企业,其他人就可能选择西方企业了。这是西方为获取利益的‘战略’,西方媒体则上演了一出配合西方企业的把戏。”
位于加丹加地区的卢阿拉巴省省长黑沙合·穆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主动为中国企业背书,他说,“中企向来遵纪守法,他们出售的铜钴矿产没有问题。”穆耶补充说,“中企热衷发展经济,而西方喜欢在政治上指手画脚。”
至于国际知名下游企业暂停购买中企矿物,刚果(金)科米卡矿业简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云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西方的抹黑没有证据,刚果(金)人自己都不接受。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打击’不能长久,中企很快就会恢复过来。”彭云奇同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中企“走出去”,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