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加剧了城乡教育不平等

国家长期向城市倾斜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以及相应的福利体系等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形成。人们在这样制度环境下产生了独特社会流动机制,一小部分农村居民通过教育升学等方式进入城市,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研究发现,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更多地存在于中学阶段,而不是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获得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并不显著。在1978—1988年间上过普通高中、技校、职高或中专的人中,农村居民上大学的发生比甚至比城镇居民高48%。

然而在经历了高校扩招之后,农村居民的升学率虽然上升,但却开始低于城镇居民,高等教育获得的城乡差距开始扩大。这种差距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获得上都有所扩大,而且相对于专科教育,城乡差距的扩大对本科教育获得的影响更加突出。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机会增长反而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家庭的理性选择和中学阶段的教育分流被用来解释这种城乡不平等模式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城乡之间长期存在收入、职业等种种不平等,农村家庭在进行教育决策时,更可能受到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的限制。另一方面,在重点中学就读可以提高进入高质量大学的概率,但是优质的中学教育资源普遍分布在城市地区,而入学的户口限制、家庭资源的支持都决定了城市子女更容易获重点中学的入学机会。

性别不平等模式对教育产生复杂影响

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是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主题。

具体到高校扩招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首先,扩招之后,男性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都有很大增长,并且女性比例的增长速度快于男性,男女入学比例的差距已经低于3%,女性入学的概率也有极大提高。但是,男女入学比例的接近,甚至是女性入学机会反超男性,都不意味着性别不平等的消失,扩招也没有导致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发生变化;

其次,家庭背景、城乡户籍等因素对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女性更容易受到的不利家庭背景和农村户口的限制,农村地区家庭条件较差的女性在高等教育获得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

毕业生失业率和收入仍值得长期关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高校扩招及其后果是否能够解释这种现象?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失业率、收入有何变化。

经历了劳动力市场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之后,中国城镇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90—1999),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最高,而且增长幅度也最大。

但高校扩招是否会影响毕业生的个人收入?首先,与未受扩招影响的老毕业生群体相比,新毕业生的小时工资较低,并且出现了相对下降趋势。其次,在大学的教育收益率方面,扩招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负面影响,新毕业生的教育回报率甚至比老毕业生更大,这体现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最后,高校扩招增加了大学生与非大学生之间的收入差距,除了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市场需求以外,资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根据劳动者是否是大学生来判断其技能高下,从而决定劳动者的工资,大学扩招加大了对非大学生劳动者的歧视。

但是由于方法和侧重点的不同,相关研究尚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在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随着越来越多调查数据的公开,社会科学界将进行更多细致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高校扩招的影响。

(闫雅琪 叶 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