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第一所师范学校学习、内蒙古第一批师范学校毕业生、第一批东部支援西部师范毕业生……
82岁的道尔吉老人经历了很多内蒙古的“第一”,他也见证了内蒙古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16岁进入林东师范学校
1936年,道尔吉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一个牧民家庭,“1945年,我9岁开始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小学上学,那时时局动荡,1946年一年没法上学,直到1947年才又返校。”
1952年,林东师范学校在巴林右旗建校。林东师范学校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所师范学校,道尔吉是第一批进入林东师范学校学习的学生。“当时教我们的老师被调入林东师范(学校),我们班上的10多名学生也进入该校作为初中生开始学习。”道尔吉老人介绍,当时学校还在修建,学生便在林西县一所军营内暂时上学,直到一年后学校校舍完工后,学生们才来到林东师范学校学习。
“林东师范学校是在全盟招生,我们的一个老师教我们所有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化学、地理、历史、物理、动物学和植物学,当时系统学习了所有课程。”道尔吉老人自豪地说。
支援西部来到鄂托克旗
1955年,19岁的道尔吉从林东师范学校毕业,“我们那届毕业生有100余人,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为弥补西部教育资源的缺失,道尔吉作为第一批东部支援西部的教育人才,被分配到伊盟(今鄂尔多斯)鄂托克旗。
“当时分配到伊盟(鄂尔多斯)的一共有12人,我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分配到鄂托克旗。”道尔吉至今仍记得从赤峰来伊盟(鄂尔多斯)那一路的艰难。
“坐了好几天的火车从赤峰来到包头,又从包头坐卡车去东胜,可走到树林召附近车坏了,我们在当地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车修好了才到了东胜。但从东胜去鄂托克旗时犯了难,当时教育部门找了半天,找到一辆打算去鄂托克旗拉盐的驴车,那驴车一路颠簸,走了4天才到了鄂托克旗。”道尔吉至今都认为那一段旅程是他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
来到鄂托克旗后,道尔吉发现当地教育资源相当匮乏。“那时鄂托克旗只有一所小学,还是在苏木。”
当道尔吉来到鄂托克旗时,鄂托克旗第一所蒙语小学“和平街小学”建校,道尔吉成为该校的一名老师。“学校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负责代五年级的课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班里有两名学生,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比我大两岁,我们一批来的有通辽的几名女老师,她们也都是16岁、17岁。”道尔吉说。
“当时,我在当地的多所小学教书,主要教语文、数学、音乐、画画、体育。”据道尔吉介绍,1966年,道尔吉所在的学校被撤,道尔吉被派到当地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直到1977年,道尔吉才被安排到鄂托克旗蒙古族中学任教。道尔吉称,“也就在当年,教育事业迎来高峰,各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校,老师们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在蒙古族中学教了5年地理,我又被调回原学校当了教导主任,一直到1989年退休。”道尔吉介绍。
教育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的变迁,道尔吉感触颇深,“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学校都是一个教室里有两个班的学生,一个老师要给好几个班代课,教所有的课程。这在现在都不敢想象。”
道尔吉回忆,“那时,老师不仅负责正常代课,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学生都住在土坯房里,有一些是土炕,有一些是硬床板,取暖就靠老师平常捡一些牛粪、枯枝。每天晚上,老师还要去学生宿舍将火炉和炉灶的火熄灭,将学生用的煤油灯吹灭。另外,还要给学生们盖好被子,老师们和学生在一口大锅里吃饭,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炖粉条。”
“过去的学校,跟现在没有可比性,现在老师们都术业有专攻,一名老师负责一门课,学生的宿舍也都是楼房,取暖都是暖气,物资也相当丰富,学生们想吃什么都可以去购买。”道尔吉说。
作为从赤峰支援鄂尔多斯教育事业12人中的其中一人,道尔吉伤感地说,“我们那一批人,如今只剩下两人了,我身体还算硬朗,另外一个人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记者 齐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