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力量建设现代化内蒙古

【核心提示】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目的、路径和民意的最紧密契合。

·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着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要落实好脱贫攻坚、促进就业增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等六项措施。

幸福安康是民心所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目的、路径和民意的最紧密契合。保障民生,就是保障生产力;改善民生,就是改善生产力。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一方面,要把改善民生和增强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让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祖国北疆安宁永驻。

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互关联,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由此,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当前,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着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要落实好六项措施。

脱贫攻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在农村牧区,重点对象是以农牧民为主的贫困人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加大力度、加快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明确“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促进就业增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要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创业园区、创新工厂、创客空间等孵化平台建设,努力使人人都有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机会。继续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其多提供就业岗位,通过激活民资、挖掘民力、启动民智,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更多的人创业致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着力促进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力促就业增收,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收良性互动。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底线。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有着落,这是民生工作的底线。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政策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住房困难群众,政府必须“补好位”,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扎实开展棚户区改造,将进城落户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帮助住房困难家庭逐步实现安居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条件。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富民强区的百年大计,关乎内蒙古的未来。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教育公平,加大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力度,关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重点发展以民生教育为本的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用型人才,也可以帮助困难群体掌握服务社会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引导和鼓励学生就读中、高职业学校,加快促进体能型劳动者向技能型、创业型劳动者转变,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在全社会形成依靠技能成才、依靠技能创业、依靠技能致富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抓好重大疾病防控,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方位全周期做好健康保障工作。优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设,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加强蒙中医药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实施蒙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促进民族医药振兴发展。同时,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创新大健康技术、发展大健康产业、完善大健康服务。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逐步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通过发展大健康产业,提高人们的体质和生活质量,让健康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建设平安内蒙古,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把专项打击与整体防控更好地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对严重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坚持多方参与、合作共享、风险共担,实现维护治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内蒙古,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创造安定祥和的发展环境。(曹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