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到四川交流。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宁平夏孙越 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毕方圆】“回归是人心的相连”。香港回归祖国的这20年,和内地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也有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选择用行动来亲近祖国。他们中有的在读书阶段到内地交流,实地了解国情;有的在内地参加实习,走出职场第一步;有的干脆离开香港,在内地就业或创业。有了解,才会有认同。《环球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多名来过内地的香港青年,听他们讲讲他们眼中的祖国。

误解→了解→融入

香港青年李剑龙中学阶段就来到内地读书,2010年通过国家港澳台联招考试,被福建师范大学录取。说起在内地的求学,李剑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原本以为内地教育落后,可以很轻松地应对,结果真正去了才发现,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内地的教育非常系统,教学水平也很高。以前香港媒体总说,内地人素质很低,但我所接触的内地同学都很文明,没有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

陈健基原来是香港一所学校的社工,对内地不甚了解。2013年前,抱着希望多了解内地法律的想法,陈健基决定到内地学习法律,并在2013年成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开始在内地当律师,主要从事香港人在内地的遗产继承、协助一些有内地业务的香港公司,同时也帮港人在内地开设公司。了解并亲身体验内地司法的陈健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以前很多港人总说“内地没有司法制度”“人治大于法治”等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主要在深圳工作,经常跟当地的法院打交道,很多事情都是非常正规的,法官也很公正,业务水平都很高”。

80后港人李炏烜一心想大学毕业后创业,2003年中学毕业时,他想到要深入了解当时拥有12亿人口的内地,毅然决定赴内地求学,2004年考入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从2004年到2008年,我亲眼见证了武汉这座中部城市的飞速发展,短短4年,一片农地发展成光谷高新科技园区,以前的郊区变身大厦林立的大城市。”香港工程师韦健豪曾参与过不少跨境铁路项目。“一带一路”的提出,令他感到振奋。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留意到国家在多个场合都肯定了香港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这鼓励像我一样的香港专业人士投入‘一带一路’建设。预料会有不少跨境投资、买卖,法律争议等专业服务的需求也会大增。”

黄之锋不能代表香港年轻人

近几年,香港冒出黄之锋、梁天琦等鼓吹“港独”的年轻人,香港部分高校的学生会也不时推出“民族自决”的说法。在内地不少民众的感受中,香港年轻人似乎带上了“港独”的标签。对此,《环球时报》记者问到的几名香港年轻人都表示,黄之锋等人不能代表他们,大部分年轻人都不认同“港独”。

上月初,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发布民调,15岁至24岁约有15%的受访者支持“港独”,比去年大减24个百分点,反对者增加17个百分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立峰分析说,年轻人对“港独”的支持率大降,估计是因为近一年香港市民对本土及“港独”的讨论增加,令年轻人有所反思。

李剑龙在内地完成学业后回到香港创业,经常参加不同的青年活动,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确实有少部分香港年轻人,在黄之锋等的蛊惑下,宣称要“港独”、排斥内地同胞,但这些人很少。李炏烜近年多次组织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参观交流,希望让更多香港人知道,“港独”绝对没有希望,只有融入祖国,才能走向世界,“不要听信黄之锋等人妖言惑众”。作为律师,陈健基认为,“港独”分子是抓住了一些人不懂法律的软肋,一部分香港民众不太了解《基本法》、内地法律,任何话题只要涉及内地,如“一地两检”、人大常委会释法,“港独”分子就利用民众的紧张来煽动“香港要独立”。因此,迫切的事是要做好民众的普法教育工作。

“沉默的大多数”为何不发声

不容回避的问题是,香港年轻人的话语权似乎被黄之锋等反对派垄断,本地媒体、舆论场上鲜见公开表达爱国爱港观点的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沉默的大多数”?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对派在网络上影响力很大,培养了一批“网军”,在网上专门攻击支持爱国爱港的人。如果一个年轻人爱国爱港,要表态,他除了自己做事无可挑剔之外,他的家人也不能有道德瑕疵。如果他的哥哥赌钱、他的姐姐生活作风不是很好,那网络上会把他哥哥姐姐的情况都爆料出来,予以攻击。这样哥哥姐姐就会回去骂这个年轻人。这种网络暴力行为,真真切切地发生在香港。“所以说,香港年轻人出来表态不容易,其实我觉得这对香港年轻人是不公平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尽管“港独”分子是香港年轻人中的少数,但是代表了香港在社会分化的矛盾中找不到希望的一批人,既不能夸大为普遍的青年现象,也不能忽视其作为“一国两制”发展中的新现象所具有的激进性和破坏性。田飞龙认为,沉默的青年和“港独”青年之间分享了同样的困境,只不过选择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如果政府、社会、教育不能提供疏解的途径,沉默的大多数中不断会有人剥离出来加入抗议的行动,二者之间是弹性的。如果我们通过一部分优化措施,把这部分沉默的青年吸收稳定下来,“港独”才能不被追随。

田飞龙建议,应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交流,每个香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有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内地度过,要让这种交流形成机制。这样香港年轻人通过结交内地朋友,感受内地发展,才能矫正其单纯在香港形成的对国家的片面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