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只有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引领时代潮流,才能保持先进性。党建话语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党的建设的发展历程,彰显出了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

党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实现了党建话语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与此相适应,党的理论建设也在不断探索话语体系的转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二大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后都会有一次全会专门研究党的建设并出台相关决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理论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党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实现了党建话语的转换,创新了党建理论,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体系。

党的定位:执政党。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与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执政”的概念,但没有对无产阶级政党使用“执政党”概念。1919年,列宁首先将俄共(布)称为“执政党”。在中共的历史上,从1925年起毛泽东多次在著作中提到“革命党”,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掌握了政权,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虽也使用过执政党概念,但在党的文件中公开使用是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叫合格,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论述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问题。

党的性质:“三个代表”、两个先锋队。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提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这些内容也明确写入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两个先锋队对党的性质的科学定位,既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又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是对党的先进性准确而全面的概括,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在党的十五大及以前的党代会报告中,都将党内民主作为民主集中制的一部分内容加以提及。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将党内民主的概念强调提出,并将其重要性上升到新高度。此后,十七大、十八大都在党的建设中有专门标题,论述积极推进、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党内民主问题是政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党内民主更是事关党的生机和活力。党的文件中对党内民主问题表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勇于剖析党内的现实状况而得出的一个清醒的结论。

党建主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提出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在55年以来执政经验的总结中,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七个子系统构建了执政理论框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十八大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党建核心理念:党的建设科学化。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新命题: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促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胡锦涛同志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的一个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核心理念,具有统领意义。

党建目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正式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2008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创新型的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富强,只有创新型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服务型政党是“三型政党”在十八大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前党的文献中或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没有正式提过,是对政党功能认识上的创新。“三型政党”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创新成果补充到党的建设目标的体现。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在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将“政治生态”概念与“从政环境”一并提出,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增强自我净化能力,保持先进性,是党长期执政的决定性要素。对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视,不仅抓住了当下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政党建设方面的基本立场与坚定态度。

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质的党建新话语

实践是理论创新、发展的源泉,话语是思维的反映和表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经验,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最大基础和来源。党建话语的转换、新概念的提出,既是在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党的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也得益于党重视自身建设,创新发展党建理论,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党建新话语是党建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在不断深化的反映;也是党的执政理论逐渐完善,走向科学化的外在表现。正是这种相辅相成,使得执政理论建设也必然同党的建设一样是一个长期、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引导,也需要生产、传播等诸多环节。

不忘本来,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党建理论创新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原则。话语体系的创新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话语权的争夺,是当代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导性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这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根本。同时,也要以直面现实、改造现实的勇气和决心,以问题导向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

吸收外来,客观认识政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执政党建设理论。马克思讲,“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巩固党长期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既兼收并蓄,又有所作为,对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时代化、本土化解答,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以创新理论领导创新实践。

面向未来,在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执政理论,强化政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党建话语、理论,是中国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不仅是有信心,更是有担当。结合中国实际,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断丰富共产党执政理论,强化党员的执政意识,推动党的建设现代化,以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基础,逐步形成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又反映中国独特实践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作者:郑权 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