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年的精心打造,重庆武隆仙女山从一个人口不足300人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常住人口3万人的一座旅游新城。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成为了武隆、乃至重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武隆26日召开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大会上,武隆区委书记何平表示,绿色崛起之路,是武隆富民之路和兴区之路,下一步将强力实施“绿色崛起、富民兴区”战略,逐步将武隆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中国武隆国家公园。

  武隆区委书记何平。

十年再造一座新城

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5倍

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冲蚀型天坑三个喀斯特系统组成的武隆喀斯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武隆‘申遗’之路充满曲折和艰辛。”何平表示,正因如此,武隆更加坚定了把旅游作为了区域发展支柱和富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就在这一年,武隆把仙女山作为县城一个组团,全面启动新区建设。十年来,武隆创造了仅用2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上百亿元的奇迹,把一个建成区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人的贫困村,建设成为了建成区面积达1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旅游高峰期达到18万人次的一座旅游新城,并成功创建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时至今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已成为武隆、乃至重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发布会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报告中,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武隆旅游”品牌价值被评估为330亿元。

“10年来,武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要生态,又要发展,处处践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何平说,如今,武隆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金字招牌的地区。与十年前相比,旅游人次从164万人次增加到2450万人次,增长15倍;旅游综合收入从1.67亿元增加到75.16亿元,增长45倍。

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拓宽了百姓增收致富路。何平透露,目前全区有3.1万农户、近7万农民靠旅游吃饭,实现了“旅游做到哪里,老百姓就富裕到哪里”。武隆成功探索了旅游廊道带动、旅游集镇带动、核心景区带动等增收模式,吸纳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产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农村工程,已成功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点)50个,累计带动48个贫困村、2万余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

  仙女山景区草原风光。武隆宣传部供图

坚持绿色崛起之路

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

“十年的历程,为遗产保护和度假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武隆一定要在推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何平说,仙女山度假区是武隆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武隆坚持走绿色崛起道路的生态实践和试点示范。1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崛起之路,是武隆越走越宽之路,也是武隆富民之路和兴区之路。

下一步,武隆将强力实施“绿色崛起、富民兴区”战略,坚定不移地打好生态、绿色、旅游“三张牌”,发挥在土地、农林、生态等资源上的潜力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加快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生态工业经济强区、生态文明示范名区和山水园林旅游新城”,建成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的门户区、先导区和桥头堡。

同时,坚持把旅游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按照“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空间布局,强力实施“山水结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国际品牌”五大战略,提档仙女山第一战场,开辟白马山第二战场,铺开乡村旅游第三战场,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中国武隆国家公园”。

在度假区提档升级方面,将加速仙女山机场、土坎匝道、上山轨道、度假区交通枢纽等一批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星际未来城、阳光童年、印象小镇、懒坝国际文化艺术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旅游形象、旅游服务、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管理、旅游环境国际化,着力把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户外运动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养老养生基地和教育培训基地。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自然遗产’两块金字招牌,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更是武隆坚定扛起全市旅游大旗、打造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的根本底气。”何平表示,武隆将进一步强化“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抓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强力推进度假区提档升级,加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顶级旅游度假区,为把武隆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和中国武隆国家公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