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一位英国商人从香港来到上海,在黄浦江边的理查饭店实现了中国内地第一次有历史记录的电影放映,也由此开启了沪港两地电影交往的篇章。三十年代,罗明佑利用沪港两地的资金在上海建立了联华影业公司;四十年代大批的沪港两地电影人来往,两地真正开始电影合拍;五六十年代两地合拍了很多戏曲片,直到八九十年代两地合拍、合作交流进入到高潮。
在香港回归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两地电影人的合作又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日前,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举办的沪港电影合作交流论坛上,两地电影人相聚一堂,回顾双城之间因电影而相知相交的一段“不了情”。
初恋:因交往产生信任 跟上海人合作很靠谱
香港导演许鞍华的创作生涯中,曾拍摄过许多与上海有关的影片,《上海假期》《半生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许鞍华说,早在她成长的60年代,香港本地人对移民过来的上海人的品位和生活的细节就非常尊重。当时的太太们要去理发,会指定要找上海来的理发师,做旗袍也一定找上海师傅。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导演许鞍华
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将上海、香港两地相交的原因归纳为“基因相似”。上海和香港这两座城市人文、商业的基因相似,又都是开放、繁荣的国际性大都市。电影艺术家们对社会、人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两个城市之间契约精神也是对应的,两地影人通过交往而产生信任,以信任为基础才能搭建最大的合作平台。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任仲伦
娶了一位上海太太的香港导演黄百鸣则称自己为“上海女婿”。早在香港回归之前,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行电影发行分帐的城市。打破了电影版权所有者卖断发行权的旧规,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1994年黄百鸣带着他的电影《我要活下去》和影片男主角周华健一起到上海的放映机构东方院线的电影院登台做宣传,观众看到他们都觉得特别新奇,当时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1997年香港回归后一直到近期的《叶问》三部曲,他有太多太多的电影都与上海有关。黄百鸣说,跟上海人合作很靠谱。在上海拍电影,人才好找,搭景方便,而且上海对电影界非常支持,“在这里拍戏,感觉很舒服,在像在家里拍戏一样”。
热恋:合拍片政策助攻带来两地电影的春天
2003年,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政策落地。这一协议促成了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企业踊跃进入内地,上海也成为香港电影人首选的风水宝地。2003年也是任仲伦执掌上影集团的元年,当时的上影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沉重的历史包袱,令当时的整个上影集团负债率高达70%。同时,文化市场也正面临“韩流”入侵,对国内影视创作带来巨大冲击。上影在2004年初提出“开放逼改革,合作促发展”,一方面开启转企改制进程,另一方面的电影制作环节寻求各种新的可能。与上影合作的最早、最多的还是香港的电影人们。上影集团与香港导演王家卫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迄今合拍了《天下无双》《地下铁》《蓝莓之夜》《2046》《一代宗师》等5部影片。与香港寰亚等电影公司合作投资了《赤壁》《风声》等影片,在减少独资风险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投资有良好的口碑与经济效益。
任仲伦说,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以后,对大陆电影产业化、商业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最初内地电影创作市场,并不像今天那么开放,但是香港已经在开放的传统当中运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批具有世界视野的,受过国际电影专业训练的人集聚在香港。当他们转战到内地尤其上海以后,补充了内地对电影制作体系的理解和支持,弥补了当时内地电影重人文,忽视商业模式、市场价值的状况。如果没有这样的带动,可能今天内地电影产业也不会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