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王晓霞)针对“香港无工业”这一说法,香港特区创新及科技局(下称“创科局”)副局长钟伟强日前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不认同”。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凭借出口导向型战略并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香港曾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80年代起借助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多重利好,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规模北移,逐步转型为服务业主导型经济。钟伟强表示:“我们创科局于2015年11月20日成立后,提出香港‘再工业化’,就是要推动香港经济再次转型。”
钟伟强从基础设施、研发技术、财政支持、人才培训四个方面介绍了香港创科局如何推进落实“再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扩建香港科技园以及与深圳合作提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两方面,尤其是后者——这座占地87公顷的科技园被称为“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平台”,未来有望发展成为先进的研发基地,助力香港提升制作能力;将在香港的5所研究中心内重点推进工业化相关研发,协助企业向高增值生产或者工业4.0方向的转型,并推动更多研发成果商品化;依托创新科技基金以及适当的税务和财政优惠,鼓励更多私营企业进行研发;着力培养跨行业、跨界别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激发青年潜力,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该校的首个海外创新中心。这些举措正与特首梁振英充分发挥香港和内地邻近地区的协同优势,以及为香港年轻人才提供更多领域发展机会的要求相呼应。
过去十年间,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金融、贸易及旅游三大传统引擎先后放缓,创科领域俨然被赋予了更多的带动经济增长的期望。“香港财政预算2016年在创科领域投放180亿港币,2017年又预留出100亿港币。”钟伟强归纳道。截至2016年年底,香港已建有16所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以及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特区政府每年还拨款超过一亿港币支持香港与内地的大学机构合作与人才流动。
钟伟强将“再工业化”的蓝图归纳为四点:扭转去工业化趋势,提升香港GDP当中的工业化份额;依靠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释放人力资源,缓解人力欠缺的压力;帮助现有传统行业依托创新科技来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生物医药、机器人技术、金融科技等创新制造行业及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