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初夏的牙合村,宁静而美丽,莽莽梯田错落有致,远处,未消融的冰雪给祁连山戴上一顶白帽子。

牙合村地处青海省互助县西山乡,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脱贫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当地百姓最大的愿望。

20世纪60年代,牙合村的耕地都是旱坡地,存不住水,粮食增产受到严重制约。秋收后,农民们要赶在农闲时节修筑梯田。

“那时候,修筑梯田没有任何运输工具,靠人力一背篼一背篼背土,天冷的时候有半米厚的冻土,用棍子撬起接着挖。”牙合村村民魏永全告诉记者。

村民魏财回忆:“虽然天上下着大雪,可修筑梯田的人们光着膀子干活还是冒汗,早上六点就下地干活,晚上借着月光挖到十一二点。”

从用背篼背土,到后来有了架子车,牙合村的村民们坚持了近40年,平均每年修筑梯田几十亩,终于将一片旱土坡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梯田让粮食增产了,牙合人终于吃上了饱饭。但吃饱之后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贫穷落后,依然是摆在牙合村干部群众面前的一座大山。

2015年10月,牙合村来了第一书记李晓俊,他肩负着带领牙合村脱贫的艰巨任务。“牙合人憧憬了半个多世纪的脱贫梦,如何才能实现?”这个问题困扰着李晓俊。

“2016年正月初七,我过完年回到牙合村,正赶上一场大雪,路过北沟湾时,大雪覆盖下的梯田格外迷人,我用手机拍了下来。晚上躺在宿舍左思右想,这片梯田不正是牙合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吗?”李晓俊难以忘记那个激动的夜晚,“我们扶贫驻村工作队很快进行了论证,确立了把牙合村打造成‘最美北方梯田’的发展思路,被纳入青海省扶贫局2016年旅游扶贫项目,争取到725万元的扶贫资金。”

有了好项目,又有帮扶资金,牙合人实现脱贫梦的脚步越来越近。

“我退伍后一直在外面包揽工程,以前总觉得这个偏僻的山沟不会有人来,没想过回家发展。但在李书记的带领下,去年村里车流不断,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一拨又一拨。”村民郑国贤说,他去年10月投入资金开办了“红太阳”农家园,一个多月时间挣了1万元。

为了发展好乡村旅游,牙合村成立了互助县美丽北方梯田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注册了“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商标,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去年流转梯田173亩种植花卉,与周边数千亩梯田的小麦、油菜等有色农作物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景观。

游客纷至沓来,牙合村的村民胆子大了起来,农家乐、茶园、开心农场遍地开花。今年63岁的魏林泰老人也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卖起自制酸奶,“3元钱一碗的酸奶,我去年卖了8000多元。赶上了好时候啊,我这个老头子也能挣钱。”

半个世纪来,牙合人为了吃饱肚子开拓出的层层梯田,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