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时代乐章。它是由中国领唱,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一个“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的主旋律将在全球唱得更响。
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已经超出预期。共建“一带一路”是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为增进各国民众福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对“一带一路”顺利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利好的经济前景,我国各地区、各部门也都希望借“一带一路”东风有所作为。不仅沿边、沿海各省市纷纷抢占先机,就连中部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江西各省也都高度重视,把借助“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列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湖南省还专门制定了《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实施方案》。当此之时,无论总结经验,还是展望未来,都需要认真思考领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和实施“一带一路”的关键理念。
“一带一路”建设是要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为抓手,使沿线国家实现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必须本着“亲诚惠容”的精神,坚持文化先行。
文化架桥,有利于求同存异。文化有利于“一带一路”辐射的国家相互沟通、增进友谊。“一带一路”幅员广阔,国际关系复杂,民族宗教各异,历史文化存在很多差异。只有讲好历史、讲好传统、讲好友谊、尊重差异、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心灵通、感情亲,才能拉近距离、开展合作、建立友情。而讲历史、讲传统、讲友谊、讲尊重、求同化异,都需要依靠文化。
文化沟通,有利于宣传中国。文化可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古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演变成一条越走越远的商路,继而成为连接亚非欧的经济文化交往之路。“一带一路”这一借用历史符号提出的宏大倡议,能否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同,取决于沿线国家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取决于我们能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政策主张和战略意图。而所有这些宣传同样需要文化。
文化纽带,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中外友好关系。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中弘扬“亲诚惠容”精神。“亲”,只有亲切、亲近、亲和,别人才愿意与我们交朋友。“诚”,大道唯诚,无信不立,只有守诚有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别人才能愿意和我们交朋友、做生意。“惠”,就是互惠,给别人实惠,使别人有获得感,自己也有获得感,人家才愿意与我们合作共赢。“容”,就是要包容、宽容,相互理解、尊重差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的是和而不同,今天也是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宗教等背景都比较复杂,在交往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和我们一致,所以我们要有大国风范、博大胸襟,善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不损害我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理解和包容别国的文化、历史、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别人的利益诉求。“亲诚惠容”四个字,字字都需要文化奠基。
文化解读,有利于更好地诠释“一带一路”精神。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目标。“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打破“零和游戏”法则的创新理念,需要有更宏大的视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打破了盟主独断专行、强加于人的合作模式,需要有科学整合资源的运筹思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没有政策通、民心通,其他“三通”任务都难以完成,而政策与民心深受文化影响。至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互利共赢的理解、诠释和说明,更需要文化的智慧。可以说,“一带一路”与文化环环紧扣,无论对哪个环节的理解都离不开文化作先导。
总之,在当今的国际背景下,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既是经济发展的大手笔,也是文化发展的大手笔。它将使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更好地与中国建立友谊。其中以“亲诚惠容”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软实力是贯穿“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只有做到“亲诚惠容”,才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而所有这一切,必须文化先行,因为“亲”是一种文化的情感,“诚”是一种文化的品德,“惠”是一种文化的实践成果,“容”是一种文化的心胸。只要做到“亲诚惠容”,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就能深得人心、广受欢迎,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取得实效,不断结出丰盛的硕果。文化先行,一切畅通,一赢百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