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织锦技艺。 陈光海 摄
黎族藤编技艺。 陈光海 摄
黎族制陶。 陈光海 摄
海南椰雕技术。 陈光海 摄
《南海航道更路经》传习活动。 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海南椰雕、黎族传统剪纸艺术、琼海鲤鱼灯舞……为了迎接6月10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省将在省文体公园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主场系列活动向公众展示近年来海南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设立“文化遗产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6年以来,文化部连续11年举办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多年来,我省相关文化单位都会在“遗产日”当天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展示活动,据介绍,今年前来参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将更加丰富,涉及6大类、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振兴传统工艺 响应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年3月,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文化部、工信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今年,我省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就将重点围绕《计划》展开,来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介绍,相较于往年的展示活动,主办方今年在传统美术、技艺、医药等方面加大了组织展示力度,不少项目都将是首次参与遗产日展示活动。
振兴传统工艺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来自三亚的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丽琼不仅在传习所中传授更多妇女织锦技艺,还在多方支持下成立公司,为村民们牵线搭桥,回收、销售她们织出的黎锦。
随着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工艺正以全新的方式在全省各地“开枝散叶”,创新性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大琼剧、黎锦、苗绣等地方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弘扬海南本土优秀历史文化”,在精准扶贫中,传统工艺能成为农民们增加收入的新“法宝”;在全域旅游的推进过程中,它也成为了各地手中的特色“王牌”之一。
稳步推进 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从2003年开始的民族民间保护工程,2005年整体转换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从无认识的破坏到有意识的自觉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快速发展前行,特别是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保护工作制度的建立、活态传承形式多样化、非遗研究成果的展现、传播普及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自2005年至今已命名了五批共8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于2012年对已公布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了调整规范,走在全国的前列。
除了相关文化单位不断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学习与宣传外,近年来,我省在非遗保护方面还出台了如《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保护培养暂行办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保亭、白沙、陵水等市县自2008年来相继出台了非遗保护条例。这些配套法规为非遗工作的开展打造坚实的法律政策保障。
不仅如此,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还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这项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我省共投入非遗保护经费1.1325亿元。
得益于多方的支持,一批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一些非遗设施也得以建成。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类非遗展览展示场馆(传习所)50个。
2013年起,黎锦技艺、琼剧、海南八音乐、儋州调声、黎族服饰等项目相继进入职业教育和大专院校课堂;“民歌、民服、民舞”“三进校园”已成为民族地区学校的特色课。传承人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展示,足迹踏及亚洲、欧洲等国家,各界对黎锦技艺的热爱和价值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重点项目保护得力 特色非遗绽放光彩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近年来得到了多方的有力保护。
为了扶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该项目5个国家级保护单位所在地的村一级命名了11个该遗产项目村、5个传习所;在市县一级建立5个传习馆,市县文化馆组织传承人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目前,该项目拥有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135位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我省还通过“黎锦进校园”活动,把黎锦技艺传承纳入到正规教育中,使传承人数已经超过万人。
整理档案资料、拍摄纪录片,举办黎族传统织锦大赛,建立项目陈列馆、展示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有力举措都让这一在琼岛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工艺得以继续绽放文化魅力。在国内外的展示平台上,黎锦也成为了海南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绽放异彩。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这一海洋大省的另一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们曾亲自出海,传授如何利用更路簿、罗盘、三角尺等传统航海工具与驾驶技艺。2015年,由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所著的《南海天书》正式出版,为南海更路簿理清脉络;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更路簿引来我省代表的热切关注。
我省在对重点项目保护的步伐从未放慢,人们深知,保护非遗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与此同时,将有越来越多的重点项目被充分挖掘、整理、保护。
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非遗宣传主场系列活动亮点多
群英荟萃展家底 琼岛魅力传八方
为迎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0日、11日20时至22时,由省文体厅主办、省群艺馆承办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主场系列活动将在省歌舞剧院广场亮相。
此次系列活动将展示由全省各个文化馆、文化企业选出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六大类别,共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其中有14项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
群英荟萃,近200名传承人带来的现场展示、展演将让大家感受到鲜活的非遗文化。作为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集中展示,今年的活动又将有哪些亮点呢?
亮点一:传统工艺项目增加 展现海南工匠精神
5月底,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确定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口号为“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的非遗展示活动将围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展开,也正因此,今年的活动在传统工艺的部分加大了力度,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增加了不少。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这三个类别都算在传统工艺之中。”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三个类别、共32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中除了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黎锦、椰雕等传统技艺,土法制糖、海南粉烹制技艺、珍珠美容养颜汉方也将悉数亮相。这些源自于日常生活的古法技艺让文化展示活动更“接地气”。
此外,琼剧、崖州民歌等也将现场助兴,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音乐、舞蹈类别中,琼海鲤鱼灯舞、虎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是首次参加此类展示活动。
亮点二:精彩互动 体验特色文化
活动现场,40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让公众有得吃、有得看、有得体验。不仅如此,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情况,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主办方还将向现场公众免费派发“非遗口袋书”,即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手册。这个精巧的小册子中列出了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也介绍了非遗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相关法律法规。
以展示为基础,不少文化企业此次还会带来以传统技艺制造出的产品进行展销,例如黎锦、黑糖、珍珠粉等。
去年,我省分三批推出了10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明信片,精美的明信片以手绘卡通赢来好评。在今年的展示活动现场,主办方将再次免费派送非遗明信片,鼓励大家将海南非遗“寄”出去,让琼岛文化魅力传播得更远。(林夕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