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惠及民生
◆数字兰州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民情流水线解决民忧民困问题
◆餐厨废弃物利用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示范工程
◆高原夏菜尾菜肥料化处理项目实现了‘变废为宝’
◆全国首创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更是作为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
◆虚拟养老院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获好评
兰白试验区快速发展
◆建成9家技术转移机构
◆新建102个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吸引18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进入试验区
◆打造7大百亿元产业链,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1076家,专业园区达到25个
◆兰白地区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
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全面完成2016年度兰白试验区“六个一百”工程任务,开发工业新产品79个,转化科技成果21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建设创新平台94个,培育引进创新团队127个,全年对兰州市科技型企业累计投放贷款43.94亿元
◆支持我市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了“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8个、“企业研发机构”18个
2010年,科技部批复建设兰州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2014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经过多年建设,兰州市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产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西北区域性的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服务民生作用显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同样,它更是评估一个地区和国家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兰州一直作为我国的重要科研基地,不少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市乃至全国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11年以来全市年均登记科技成果近700项,累计申请专利27002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达204.95亿元。兰州地区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目18项,省科技奖励项目737项,评出市级科技功臣2名,科技功臣提名奖17名,科技进步奖384项。在兰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涉及轻工、仪器、医药、农牧、石化、冶金、机械、材料、地质、能源等15个领域;从事着机械电子、应用软件、新型建材、精细化工、仪器仪表、生物技术、纳米材料、新型药剂等20多个专业方向的工作。
1993年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中能重离子束,开展了放射生物、医学物理研究和动物试验,在重离子治癌、辐照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07年11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配套工程冷却储存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通过了工艺鉴定;近年来,随着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的加快建设,标志着国家大科学工程在民用医疗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功不可没。这所中国西部的航天科研院所研制生产的航天压力容器、空间电子仪器、空间活动部件、空间制冷设备、航天表面工程产品、原子频标等上百种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到最近发射的100多颗卫星、“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导弹武器上,始终保持着一次飞行成功率100%的记录。此外,“口蹄疫高端疫苗”、“基因诊断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也正在我市积极培育、有序推进。
兰州除了“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服务名声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兰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柠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实施科技支撑社会管理工程,其中‘数字兰州’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民情流水线’整合各类资源,解决民忧民困问题,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餐厨废弃物利用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示范工程。高原夏菜尾菜肥料化处理项目,实现了‘变废为宝’。全国首创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更是作为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虚拟养老院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新探索,获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兰州蓝”成为最大的民生福祉
兰州曾以长期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倒数”而被诟病。
但从2012年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兰州市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闯出了一条重污染城市的治霾新路子。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兰州经验”。在2015年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等机构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蓝”变成了一个让所有兰州人引以为傲的新名词。
“这些年兰州市能摆脱污染的‘帽子’,主要是把治理大气污染的策略定在上下结合、省市联动,走了一条科学治污的路子。”王柠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我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和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等5个专项治理方案。在“1+5”规划框架中,兰州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练实施了916个项目,通过项目推进治污工作。在治理工作中,兰州从造成大气污染的成因出发,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
在大规模开展空气治污的几年时间里,兰州的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GDP增速是1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2014年GDP增速是10.4%,排第5位;2015年GDP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速0.5和1.5个百分点。
兰白试验区引领兰州跨越发展
2014年11月24日,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区为依托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兰白试验区)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成为科技部在西部设立的第一个创新改革试验区。
王柠告诉记者,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试验区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了引领功能,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进一步聚集了创新资源,释放我市创新活力和潜力,在更高层面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平台。“两年多来,兰州始终把兰白试验区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趋势,依托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举全市之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他说。
截至目前,兰白试验区内建成上海张江技术转移中心等9家技术转移机构,组建了兰白试验区联合创新研究院等一大批创新联合体,新建102个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吸引18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进入试验区,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兰白试验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实施“六个一百”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打造形成石油化工千亿元产业链和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特色农产品加工等7大百亿元产业链,新增科技型小微企业1076家,专业园区达到25个。仅2016年,兰白试验区开发新产品122个,转化重大成果297项,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项目262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到34户,占全省的60%。截至目前,兰白地区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0件,技术合同年成交额近43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兰白试验区的发展模式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经验。”王柠告诉记者。
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王柠告诉记者,兰州是甘肃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数量最多、分布行业最广的聚集区,在促进甘肃社会稳定、吸纳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催生经济新业态、创造商业新模式、激发创造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近一年来,我们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也已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王柠说,我市出台了《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兰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完善了政策体系;全面完成2016年度兰白试验区“六个一百”工程任务,开发工业新产品79个,转化科技成果21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建设创新平台94个,培育引进创新团队127个,全年对兰州市科技型企业累计投放贷款43.94亿元;成功举办了2016中国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签订科技合作与成果交易项目136个,交易金额10.9亿元,超过了以往两届之和;完成了“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组建工作,与兰州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共同设立了“政银保”科技贷款保证保险;支持我市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了“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8个、“企业研发机构”18个;成功获批为10个国家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试点城市之一,着手组建兰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