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要包容发展共建共赢

发布时间: 2017-06-06 08:53:30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作者: 金辉 班娟娟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包容,丝绸之路,走出去,时空压缩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公共产品

中国目前的城镇化主要是由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几级城市构成。在2025年前,中国将有15个人口达到2500万的城市,22个人口达到1000万的城市,23个人口达到500万以上的城市。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国有19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未来三个最重要的方向。

到2030年前,中国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将会超过10亿。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从1950年到2050年,亚洲城镇化的进程相比欧洲、北美来看是比较落后的,这也是我们的经济潜力所在。欧洲(主要指西欧)2050年将达到73%的城镇化水平,亚洲2050年前将是47%,非洲将是40%。由此也可以看出,亚非的城镇化潜力非常大。

从区域建设角度来讲,过去大概15年左右,我们在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里主要是电力、道路、通讯、水和铁路。这些投资按国家来分,80%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在中国,这也是中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未来随着人口的上升,基础设施投资也会越来越多。2050年之前,世界上城市人口居住最多的是亚洲,非洲居于第二,欧洲和北美分别是第三、第四。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就越来越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差不多十年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增长幅度都特别大。以铁路来计算,过去十年我们差不多增长了一倍,以高铁来计算,差不多翻两番。机场建设过去十年我们增加了62%。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在整个过程中呈现了整体吻合的态势。

“一带一路”建设给国际上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就是基础设施,其他我们能够给海外提供的东西,目前远没有基础设施这么多,比如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率4%左右,美元的国际化率61%。贸易畅通方面,去年4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我们的出口量是2.7万亿,进口只有1.3万亿。而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是很明显的。到2030年前,道路、公路、水资源和通信设施,以及我们的电力资源,这几大块是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大的一部分。

再来看人均这块。有人认为,从人均角度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已经饱和,我觉得未必。如果按照2012年的水平计算,按照每一千平方公里的道路计算,中国的水平只有德国的大概四分之一左右,铁路方面我们的潜力更大。我们现在还要大建高铁,也是这个道理。机场方面,我们的差距更大,德国每百万平方公里机场数有900个左右,中国每百万平方公里是47个机场。所以,国内的基建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

“一带一路”未来的市场在哪里?这不能一概而论。按照铁路、公路、水资源、通讯、电力、综合性的基建来讲,各个地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中东缺水,所以他们水资源的基础设施建得非常好。再比如在中东,尤其像沙特这种国家,他们的电力建得非常不错。但是在非洲,通讯就很差,电力相对也比较差。亚洲的水利设施基建相对比较好,亚洲除中国之外其他地方的通讯就很差。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在未来的“一带一路”中优势非常明显。

第一,第一大优势是我们的政治体制。“一带一路”和过去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先做好了宏观指引,然后企业走出去。过去是企业盲目走出去。现在政府呼吁企业不只要到西方国家,还要到“一带一路”国家。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是把一个有为政府和一个有效市场以及一个需要发展的企业结合起来。这也只有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够做得到。第二,财政优势。十年、二十年期的长期的财政耐力,也是我们的优势。第三,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基建优势。第四,劳工优势。从全世界的熟练工人,工程师这块来看,中国还是有优势的。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