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世相首页

高考镇里的陪读家长1/ 20)

发布时间: 2017-06-05 20:36: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苏杨  |  责任编辑: 高南
支持← →键翻页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是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全程参与、陪伴的一种行为。

在国内的许多城镇,陪读现象十分普遍。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这个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在这里陪读现象更是普遍,全校将近有50%左右的学生家长陪读,高三更是将近有80%的学生家长陪读,可谓“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

每天早饭不重样 一年花费三四万

清晨五点半,整个毛坦厂镇还一抹漆黑,贺思宝悄悄从床上起来,伸了个懒腰,摸黑打开自己格子间的房门,走进了公共厨房区,熟练地洗锅、热油、煎蛋。

贺思宝是毛坦厂镇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他来自肥西县,陪着儿子在这里复读,是陪读大军中为数不多的父亲。他住的地方就在毛坦厂中学北门附近,是栋3层的楼房,里面分了大小不一的格子间,一共住了十来户陪读家庭。

据贺思宝介绍,为了让儿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1年前他从上海的一家工厂辞职,到毛坦厂中学旁租房陪读,不足10个平方的住房,每学期租金要5000元左右。他说,儿子班上有90%左右的家长都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虽然饭菜做的不好,但是每天早上我尽量给儿子换着花样弄点早饭,自己弄的饭菜放心。”贺思宝借着厨房里微弱的灯光,热了饭,又煮了面,还顺道把烧好的热水轻轻端进房间,在与摄影师对话过程中,他把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并一再嘱咐:“别打扰孩子们休息。”

早上6点,贺思宝将复读的儿子叫醒, 6点20前小贺要赶到教室上早自习,迟到1分钟就要罚站一周。小贺还在洗漱时,贺思宝就将早饭盛好,尽量为儿子节省时间。洗漱完毕后,小贺快速吃完早饭,小跑前往学校。在他的床尾,还放着一摞翻开着的辅导书。

在儿子上学后,贺思宝就要到菜市场的一家肉铺上班,贺思宝说:“在毛坦厂陪读一年要花费三四万,我现在又没有经济来源,不能全靠孩子妈妈挣钱啊,所以我就去肉铺打杂挣点钱。”贺思宝每天要在肉铺上班三个小时,早上9点半下班后,还要去给儿子卖菜,准备中午和下午的饭菜,晚上还要照顾儿子的学习。

赶时间送午饭 校门狼吞虎咽

上午8点多,陪读爷爷王学全从菜市场往回赶。今天,王学全打算给孙子做个红烧鸡块,再炖一个排骨汤,“学生们辛苦啊,得吃的好一点。”买好菜,王学全迅速赶回去做饭,必须保证11点前做好饭,然后在孙子放学前赶往学校门口, “可不能因为做饭耽误了娃娃的时间。”

11点过,在王学全跟着一栋楼里的其他家长一起提着保温桶和一个小板凳,往学校方向赶去,这是毛坦厂中学附近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很多家长将午饭做好,送到学校门口,孩子一走出校门,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11:40,下课铃一响,孩子们从学校里鱼贯而出。有的学生身体不舒服,家长拿着学校开的证明到学校里送饭;其他的家长只能让孩子在校门口坐在小板凳上。王学全专注地看着正在狼吞虎咽的孙子,时不时问一句:“今天饭菜怎么样?”孙子王增兵忙着扒饭,含混回答着,王学全遂不再说话。

摆摊打发闲杂时光 与考生一起煎熬

葛梅和镇上其他陪读家长一样,每天的生活像摆钟一样规律,也像摆钟一样枯燥,“感觉这日子好长啊。”

下午3点,葛梅坐在房间里,一边跟其他陪读妈妈聊天,一边做鞋。做手工活,成了这些陪读母亲唯一的消遣,小镇甚至还开起了专门的编织商店,“以前在家,我挺喜欢看电视剧,现在这边没电视机,这个爱好我也戒了。”

“刚来的时候,挺不习惯的,三天两头往家里跑,也没啥事,就想回去看看,哪怕就在家里沙发上坐一下,看一下电视,心里也舒坦。”葛梅正在给家里的一位亲戚做棉鞋,“陪读真的特别特别累,每天就是买菜、做饭、洗衣服,现在时间久了,我也习惯这种枯燥了。”

晚上,学生们要到夜里11点左右才放学,而下午5点左右下课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在食堂吃晚饭。镇上的陪读家长有大把空闲的时光消磨,初夏的晚上,街道上人来人往,葛梅推着手推车准备出去摆摊,说:“刚来的时候吧,还喜欢到处逛逛,现在也不想逛了,就出去摆个小摊,卖些衣服打发时间。”

谈起陪读生活,葛梅坦言,她每天陪女子学习很累。但没有办法,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家长都在陪读,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他们以牺牲自已的爱好和追求为代价,将未来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自已的孩子将来能成才。“再熬几天,高考结束以后,孩子解放了,我也解放了。”葛梅说。(苏杨 文/摄)

1   2   3   4   5   下一页  


Loading...
分享: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