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水优势明显,水特色鲜明。长江境内流程145公里,汉江境内流程62公里,两江交汇于市中心。市内有湖泊166个,水库277座,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全市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年均降雨量1250毫米,本地水资源总量46.24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7082亿立方米。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武汉地处长江中部,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使“生态大武汉”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国际知名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生态绿城,是武汉必须扛起的责任和担当。要扛起这份担当,将“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落到实处,“做足做好水文章”是大前提,而海绵城市建设,则是“做足做好水文章”的最佳方式。

2015年4月,武汉市获首批(16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武汉市针对特大城市人口稠密,城市硬化度高,水资源趋紧,水安全隐患多,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受损的特点,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一个原则,统筹三个关系,构建三位一体设施,实现六项功能”,即坚持“理念先行、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系统思维、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城市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构建低影响开发排放系统、传统雨水管渠排放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三位一体的排水基础设施,实现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以应对极端暴雨和气候变化,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保护或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并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步骤,采用“2+N”模式,打造青山和四新两个集中示范区,其他各区因地制宜选取示范工程纳入建管体系同步实施,试点期后全市推进,全面实现法规、管理、技术、项目、融资五大体系的构建。

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青山江滩竣工

青山区作为武汉市的示范区,将临江大道(青山江滩)拓宽改造工程列入了“海绵城市”示范工程。主要由武汉市专业水环境综合整治投融资平台公司、水生态文明综合运营商碧水集团下属的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该公司主要为了海绵城市建设而成立,是武汉市“四水共治”的主要手段。

临江大道(青山江滩)拓宽改造工程起于罗家港,止于武丰闸,全长7.5公里,分为生态草溪景观区、体育运动景观区、都市时尚景观区、工业遗迹景观区、市民广场景观区、青山记忆景观区等七大景观区。青山江滩所在的武青堤始建于清朝末年,改造前堤身为土质结构,汛期内时有散浸险情发生。此次改造,把堤身坡度放缓,并在其内部打入一排14米深、60厘米厚的水泥土搅拌桩作为防渗墙,防洪能力大幅提升。青山江滩建设不仅吸取了10多年来武汉历次江滩改造的经验,更借鉴了现代滨江、河流堤防景观建设设计理念,让防洪功能与城市景观实现无缝对接、自然融合。青山江滩在景观设计、建设材料选用节能环保的耐候钢、防腐木、透水地面、彩色防滑地面等,注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多功能一体化的沉淀池及溢流井截污技术,有效解决路面雨水初级过滤、维护清理难的问题,保证了海绵城市道路下沉式绿化带在长期渗流的情况下,减少城市雨污水主管的泥沙淤积量; 通过海绵城市透水人行道的过水缘石技术,将透水道路的站石设计成隐蔽式侧排渗工艺,解决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横向渗排困难的问题,保持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表面无积水;通过在下沉式绿地中设置微地形固定装置技术,保持下沉式绿地内灌木及行道树的生长环境,解决了水土分离,确保树木生长的环境。

临江大道下沉式绿化带多功能一体化的沉淀池及溢流井截污技术应用

另外一个重点海绵工程项目建设试点东湖港位于武钢附近,这里过去曾是工业备用水源的重要通道。这条长4.7公里的脏水渠也最大化植入了“海绵”理念,建成后将连通长江与东湖,成为一条集亲水、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渠,市民和游客皆可以尽情享受武汉滨江生态美景。

2016年夏天,武汉连续遭遇多场大暴雨侵袭,青山区和平大道、团结大道等主干道严重渍水,但由碧水集团承建的临江大道“海绵城市”道路在此期间全线畅通,且周围小区也没有积水,下沉式花坛、透水人行道等“海绵城市”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效。

截止2017年4月底,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已完工项目112项,完工面积18.17平方公里(按照项目影响面积计算);在建项目数175项,在建规模19.23平方公里;完工加在建面积共计37.4平方公里;共计完成投资额87.8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5.74%。其中青山示范区已完工项目71项,完工面积10.36平方公里;在建项目数117项,在建规模12.64平方公里。汉阳示范区已完工项目41项,完工面积7.81平方公里;在建项目数58项,在建规模6.5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