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原标题:记者蹲点笔记⑧——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的报告

  驻村干部解吉权(左二)接待来办事的村民。

  党湾村村民主动投工修路。

  党湾村刘家寨村民刘宗坤在养蜂基地查看蜂箱情况。

  党湾村后坝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课。

为帮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安雨敏大学毕业后回到党湾村创办了蔬菜种植合作社。

  党湾村后坝娱乐休闲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摄影 周文溪汤 莉

贵州省凤冈县永和镇党湾村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创建并实施了“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当地由返乡创业的能人牵头,组建合作社,村民通过土地出租、合作社务工、利益分成、股权分红等方式获得多重收益,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干群大教育脱贫有信心

党湾村是人口大村,也是贫困村。过去,曾有村民把精准扶贫看成是国家无偿给补助、发救济,还有人想当贫困户。

刘家寨组的刘宗贵家就是其中一户。他家是低保户,家里有5口人,自家没有房子,借房子住。3个孩子在上学,家里土地很少,除了刘宗贵一人在附近打点零工外,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去年,永和镇党委副书记周文溪来村里帮扶,知道刘宗贵会养鸡后,立即协调永和镇商会会长熊坤帮扶给他3000元,希望他通过养鸡脱贫。“按政策,我还申请到了特惠贷,每年可以享受分红4000元;我家还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家的房子。”得到帮扶后的刘宗贵决定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今年年初,他带头租土地38亩种植万寿菊。“大家看我变了,选我当村民组长,我现在就想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刘宗贵说。

扶贫要扶到根子上,实现脱贫不返贫,关键在内生力量。为了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激发他们的干劲,党湾村开展干群大教育,扶志又扶智。

5月2日,后坝组开会讨论集资引水灌溉的事;5月4日,县组织部的“三会一课”党建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党湾召开;5月8日,村里召开万寿菊产业协调会……这些会议全村人都参加了。周文溪表示,干群大教育活动是永和镇在各村推出的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田坎会等方式,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起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

周文溪说,通过开展干群大教育活动,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了,许多贫困户扭转了“等靠要”思想。像刘宗贵一样,村民施林、黎奎、安廷江过去都是贫困户,现在不仅自己脱了贫,还成为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村里65户贫困户家的妇女,积极参加“家政女”培训,希望通过学习技术,改变贫困现状。

集团化帮扶增收有路径

第一次见到安雨敏是5月4日,这是个时尚、漂亮、亲切的女孩,站在蔬菜合作社大门口,微笑着接待前来参观的人。安雨敏大学毕业后留在贵阳工作,2015年回乡探亲,看到家乡依然落后,便决定回乡创业。她说:“我希望通过带领大家种植蔬菜增收致富。”

村委会非常支持安雨敏创业。党湾村村主任杜兆刚介绍,村里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于2016年组建了安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双方商定村委会占3%的股份。县委组织部提供了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入股资金,市发改委提供了15万元用于蔬菜大棚建设,省专项扶贫资金拨付3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合作社。

杜兆刚算了一笔账:2016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1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2.8万元,10户合作社社员平均每户增收1.5万元以上。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仅种辣椒一项,每人每天就可实现收入70元至80元,从而确保脱贫不返贫。

杜兆刚说,要把扶贫“输血”的能量转化为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有效途径。

2016年,党湾村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发展以蜜柚、梨、李子、葡萄、枇杷为主的“甜五味”重点水果种植,以羊、牛等家畜为主的“肉四味”重点品种养殖。目前,全村种植“甜五味”、养殖“肉四味”的农户年均收入可达9000多元,这两项产业已经成为党湾村贫困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园区就业……新的产业模式在各村发展壮大,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党湾村党总支书记练世晖说,“集团化帮扶是党湾的特色”。2016年,凤冈县委组织部把党湾村作为集团化帮扶试点村,协调贵州省监狱管理局、遵义市发改委、县委组织部等单位对党湾村进行帮扶,形成“聚沙成塔”的效应。

记者看到,在党湾村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贴满了区域贫困点、贫困户照片,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致贫原因、脱贫办法等一目了然。党湾村驻村干部解吉权介绍,这些贫困户是驻村干部挨家挨户算账“算”出来的,这样才能把“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措施落实到户到人。

解吉权说,驻村工作组提出了“一水、二路、三居、四业、五配套”的扶贫路径。短短1年时间,修建了幸福苑(含广场)、后坝广场、深溪广场,并安装了路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处,安装水管130户共18公里。村里还修建了大屋基连心桥,硬化贫困户院坝65户,共1950平方米,改造房屋72栋。

扶贫又励志不再“等靠要”

在杉树坝组,有一户3口之家,父亲王顺江和儿子王标都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

王顺江的背几乎是90度弯曲。他说:“以前,日子还算过得去。自从我和儿子先后患脊柱炎后,每月吃药打针就要5000多元,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所有农活基本都是妻子一个人干。后来,经过驻村干部的帮扶,我家贷款买了牛和羊,现在已经有20头牛、10只羊、80多只鸡,贷款也全部还完了。”

儿子王标说:“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这两年,各级领导很关心我们家,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我正计划去重庆治病,村干部帮我联系了,说北京的专家到那里出诊,能治这种病。看病需要20多万元,需要贷款。等治好了病,我要扩大养殖规模,还清贷款,增收致富。”

去年11月份,遵义市发改委为王顺江家解决了牛圈建设资金1万元;今年1月份,凤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劲松带领县残联为他家送来帮扶物资;今年4月份,凤冈鑫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又送来了免费办理的营业执照,同时,县邮储银行为他家办理了10万元贴息贷款,县担保公司为他家免去了贷款担保费用3000元,并代付了每季度2000元的利息。

社会各界的帮扶,使王顺江一家走出贫困的阴影,走上自力更生、增收致富的道路。在党湾村,得到这样帮助的家庭还有很多,仅2016年,党湾村就得到社会各类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发展了脱贫产业,让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姜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