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西安永不消失的魅力。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西安在古老亚欧文明体系的认同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下降,当代西安仍是与罗马齐名的国际性文化都市。堪称天然历史博物馆的西安拥有厚重的中华文化和丝路文化遗产,在国内外拥有广泛影响力。西安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形象,烙印在丝路沿线不同地域族群的记忆之中。
相较于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上海,西安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强化西安作为中国文化高地的地位,能够进一步优化中国地缘格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西安发挥文化科教优势、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重现国际化大都市气象,提供了绝佳契机。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策源地和重要载体,古都西安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不同族群的共生共赢、不同宗教和谐共处的丝路精神。作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西安和丝绸之路一起经历了辉煌,走过了低谷,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经验,这份遗产和经验将会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蓝图中镌刻历史、关照现实、启示未来、再现辉煌。
重塑文化核心区是西安复兴的必由路径
西安是中华文化核心区,丝路文明交往经验和丝路文化遗产是西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是西安的核心竞争力,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激活西安厚重的中华文化遗产和丝路文化遗产,重塑西安作为中华文化和丝路文化核心区的地位,是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
西安与丝绸之路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作为中华文化核心资源区,周秦汉唐古都西安是中国第一大古都、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推动者、见证者和欧亚大陆多元文化汇聚融新的中心,拥有厚重的丝路文化遗产和丝路文明交往经验,在欧亚大陆文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出镐京(今西安长安区)西游,推动了中原与西域间玉石之路的发展。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征服西北戎狄游牧族群,“秦”的声名就随着戎狄的西迁而传播域外,“秦”的音译(China)词汇逐渐成为印欧语系众多语言对中国的指称。
公元前3世纪,秦帝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伟业,开辟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西安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兵马俑、青铜车马和青铜禽鸟等器物类型与铸造工艺空前绝后,包含希腊文明和波斯文明元素,表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
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汉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丝路西方罗马城并列为欧亚大陆上最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葡萄、天马、幻术、乐舞等域外物种和文化的传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长安城的饮食结构、宫苑景观和娱乐方式,见证了东西方丝路文化交流的繁荣。
公元6至9世纪,隋唐王朝兴盛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长安开放包容,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长安城内各族群和平共处,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宗教交相辉映。长安因而成为当时世界先进文化和价值观的汇聚地和输出地,通过丝绸之路引领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唐长安一面通过丝路吸收了外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面又通过丝路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了东亚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唐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成为韩国古都庆州城、日本古都奈良和京都的模板,而当代庆州和奈良、京都的历史城区都入列了世界文化遗产。
宋元以来,随着中原王朝政治中心东移,西安降格为地方城市,陆上丝绸之路相对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主导了海权时代和世界的近代化进程,西安日益成为远离东西方贸易大通道的内陆城市。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