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真大,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都有固定收入,贫困户住上了新楼房,日子越来越好。”近日记者来到青秀区刘圩镇那度村,谈到脱贫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村民玉荣实高兴地说。

随着脱贫工作不断推进,贫困村那度村的变化一天一个样。

转观念激发群众积极性

那度村属于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现有人口1517人,总户数410户,无村集体经济收入。该村多年来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

“群众最盼的是什么?就是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2015年10月,南宁市社保局干部韦建云被选派到那度村担任第一书记。韦建云上任后的一件事,就是进村入户进行家访,了解村情民意,与村干部、致富能手、老党员和贫困户等进行沟通,听取群众对发展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积极推动该村土地流转工作。为了把扶贫对象情况摸清搞准,韦建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小卡片上,发给每一个村民。

“很多村民对政策不了解,对发展产业没信心。要改变那度村的贫穷面貌,首先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韦建云认为,增强群众脱贫主动性是首要问题。为此,他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及贫困户多次到企业和其他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参观学习,“参观后,大家感触很深,发展产业的意愿变得越发强烈,工作开展起来也顺利多了。”

按照韦建云的提议,村支部以扶贫济困为宗旨,逐一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认定,并帮助他们制订了脱贫计划。

强基础修桥引企促增收

找准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明晰了今后的帮扶目标后,韦建云还和村干一起对全村帮扶工作进行了规划,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那度村有一座桥年久失修,桥面坑洼不平,车辆出入困难,村民通行也存在安全隐患。

“一下雨路就更难走了,鸡蛋装上车还没出村就震得稀碎,好好的一个致富项目就这么黄了。”村支书玉向荣说。

路不通则产业不兴,要发展谈何容易?

改善交通条件,才能助力产业发展。韦建云联系了一家爱心企业,企业同意出资修缮并扩建村里的桥梁。韦建云马不停蹄地赶回那度村,连夜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发动全村干部群众投资投劳修路。

这期间,那度村还建成了一栋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新公共服务中心楼,完成了生态停车场、村坡巷道硬化、人饮工程、文艺队标准建设和精准脱贫土地流转等28项便民项目。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看着村里的变化,村民对发展产业的态度也由开始的质疑转变为积极支持。

“我真没想到,养牛可以脱贫,还盖上了新房子。” 玉荣实今年春节搬进了新家,非常感激产业发展给他带来的实惠。

2016年,青秀区在那度村引进了四野牧业有限公司,引导村民开展肉牛养殖,政府出资帮助玉荣实认养了两头牛,并送给他50只鸡苗,还给他争取了小额贷款并把这笔钱入股到公司。到了年底,玉荣实小额贷款和四野牧业的肉牛养殖分别获得了4000元的分红,加上种甘蔗和养鸡的收入,玉荣实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那度村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发展种养业,除了引进四野牧业,还成立养猪(年出栏1千头以上)、香樟树(300亩香樟树)等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先后组织了农村党员培训班32期、种养殖技能培训班16期、致富能手培训班13期,引导和带动群众参与到脱贫产业项目发展中来。

在玉荣实的计划里,今年要继续种甘蔗、种水稻,还要种香樟。“我想再给新房添置新的家具家电,把生活过得更好。”玉荣实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