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进的四川格局

近期,西部首家跨区域管辖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审判机构——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在天府新区正式办公运行。

“把法庭新址设在天府新区,意在为创新主体就近提供法律服务。”该审判庭副庭长钟晞鲲介绍,新审判庭将跨区域受理全省范围内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等,为创新生态环境的打造提供司法规则、司法服务和司法信息保障。

这不仅是一个新机构的诞生,它背后牵引着多方创新改革。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的设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科研人员中掀起创新改革的热潮。

这股热潮,激荡在逾48万平方公里的蜀中大地上。

按照国务院要求,四川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先行先试。

四川省自加压力,将试验范围拓展到天府新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同时各市州积极对接成德绵先行先试的经验和做法,形成“3+2+N”的试验布局。

全面创新改革没有前后方。在成都,去年,当地制定出台“成都新十条”,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

德阳制定出台股权和分红激励等7类44条创新政策,激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研发;

绵阳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发起组建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组建了3个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

攀枝花建成了“攀枝花市科技孵化中心”、攀枝花钒钛科技孵化器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

凉山创建国家高新技术、省创新型企业30户,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12个,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项目8个,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州”称号;

泸州出台创新型科研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市场化配置资源、灵活科研和人才流动机制等,为推进四川的科研院所改革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从依托成德绵到全省先行先试,四川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系统推进”这4个字,赋予了全新内涵。

深度耦合的四川动力

让列车“飞”起来,四川再次创造了“世界第一”。

2017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大首席教授翟婉明介绍,在试验线已成功投运基础上,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列车的第一条商业化线路,有望年内在川落地。

岂止是空铁列车,在全面创新改革推动下,四川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得以激发。2016年,四川新申请专利数量逾13万件,同比增长约18%,总数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

激发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热情,只是开始。如何将创新的成果转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才是目的。为此四川省积极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加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2016年全省首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出炉,其中包括摸底梳理出3000多项重点科研成果。这份被命名为“技术地图”的清单注明每一项成果的技术领域、水平和成熟度,方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展开精准对接。

这是四川搭建长效供需对接平台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起举办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已有4届,累计促成交易金额逾260亿元;同时四川开展银政企院校对接活动,仅去年50场活动即促成签约项目逾1000项,签约总金额近400亿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四川启动省级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设立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成立8家科技支行。

年终盘点,四川收获一份闪亮的成绩单:去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二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增长10%,远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万户,建成各类孵化器近600家。一大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四川经济新旧动能正在加快转换。(梁现瑞 熊筱伟 朱雪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