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伦敦5月15日电(特约撰稿人阿蔓)在中英两国建交45周年及广州交响乐团建团60周年之际,经过近一年的周密筹划,广州交响乐团14日晚来到伦敦卡多根音乐厅举办演出,正式启动首次赴英巡演之旅。

摄影:沈玉洁

当晚,广州交响乐团演奏了由赵麟创作的大提琴、笙与乐队双协奏曲《度》,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广东音乐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以及布里顿的《四首大海间奏曲》等中外名曲。东西融合的精彩旋律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

《度》取材自《大唐西域记》,呈现玄奘取经求真的精神。据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介绍,此曲结合中国乐器笙和西方乐器大提琴,本身就有文化交融的内涵,本次在英国首演演绎这首作品,也契合了“一带一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主题。大提琴与笙看似没有关联,却巧妙地混搭在了一起:作为古代庙堂祭祀乐器的笙有着飘摇、空灵的特质,最能演绎音乐中的神性;而大提琴则代表人性,没有一种乐器比大提琴更适合表现人的情感。而 “人性”和“神性”之间有一种平衡,这个就是“度”,尺度的度。《度》是一场从此岸到彼岸,从东方到西方的跨界对话。

作曲家赵麟完美表现了玄奘的身心之旅,带领英国观众重走从前的西行之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寻找内心看到的东西。将最复杂的思想变成最简单的“话”,这是音乐的伟大之处。

《四首大海间奏曲》来自英国著名作曲家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的间奏曲。这首传世之作,以大海为背景描述了一个悲剧故事。现场观众在四首间奏曲中身临其境,感受到黎明、星期天早晨、月光、暴风雨中的大海。

《广东音乐组曲》以特有的和声配器手法,以交响乐的形式把广东音乐的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将《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平湖秋月》和《旱天雷》四首广东音乐赋予非常浓郁的崭新岭南风情。

《火鸟》是双管配器的管弦乐组曲版本,音乐的描绘性十分生动。《火鸟》的故事情节融合了两个斯拉夫民间传说“火鸟”和“不朽的卡什切伊” 。乐队将斯特拉文斯基跌宕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现场观众最终直冲云端、普照大地般的音乐。

这四首作品,映照出20世纪的多元岁月、东方到西方的分歧音乐面孔。成功地将东方神韵融入到西方布局,呈现出一幅瑰丽气象。

摄影:沈玉洁

乐团本次英国巡演由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两场,驻团指挥景焕执棒一场,由华人大提琴家王健和中国青年笙独奏家贾磊担任独奏。

据悉,广州交响乐团此前刚结束了在意大利布雷西亚-贝加莫国际钢琴音乐节的演出,他们随后还将前往曼彻斯特和伯明翰举行两场专场音乐会。

此番在中英两国建交45周年之际来英国访问演出,对广州交响乐团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让英国的观众、音乐界和媒体看到了当今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水平,通过交响乐这一世界主流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东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