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国际产能合作拉开历史序幕

中方倡导国际产能合作,主张把中国的优质产能和优势装备同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结合起来,同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需求对接起来,既可以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和健康增长注入新动力,又可以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开辟新空间,还可以为各国企业合作共赢创造新机遇。

沿着“一带一路”,中国将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产业集成优势,深度开展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绿色国际产能合作不仅会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而且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发达经济体也可以从中受益。“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国际产能合作将聚焦“一轴两翼”重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圈定交通、能源、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等优势产能行业,并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扶持政策将更加精准发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区域、行业、扶持政策等作出顶层设计,为国际产能合作指明了方向,“十三五”国际产能合作专项规划作为进一步的行动纲领,将指导意见的内容作出细化。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特别明确了劣质、低效、污染、没有竞争力的产能不能“走出去”,相关行业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应符合项目所在国的环保、能效等标准,禁止将国内明令淘汰落后的装备通过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输出。

未来在区域布局层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将以哈萨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重点国家为“主轴”,以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重点国家为“西翼”,巴西、秘鲁等拉美重点国家为“东翼”。未来在产业布局层面,“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动“走出去”的将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汽车、农业等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包括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优势装备,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涉及具体的行业还提出很多细化目标,比如在建材领域,到2020年,将建设三至五个建材产能国际合作示范区,实施100个以上重点项目等。在具体支持政策方面,将优化对外合作管理,具体包括提高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备案制;以建营一体化等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发展;提高装备出口便利水平等。此外,将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具体包括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和资金投向;逐年增加“两优”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和援外优惠贷款)规模,提高“两优”贷款优惠度;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险等,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等。还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完善国别规划、投资指南、风险报告等信息平台。总体而言,鼓励政策不再是普惠制的,而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产业链环节给予不同侧重点的扶持,更加精准发力,旨在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沿着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向上游升级。

总而言之,国际产能合作既是新时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又是中国引领的国际产业体系重构。2017年以来,中国引领的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推进有三大亮点:一是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以及G20杭州峰会提出的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等。国际产能合作是贯彻实施国家经济外交的重要体现,是具体的行动纲领。二是优先突出“一带一路”和“两廊”的重点区域布局,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产业优势,重点输出高铁、通信、电力等优势产业和能力。不是落后产能的转移,是将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这是顺应世界产业转移基本规律的创新之举、共赢之举。三是特别强调互利共赢合作观,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还加强了双边、多边、第三方乃至多方企业间的产业合作,既有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也发挥了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经验优势,从“互利双赢”升级为“互利三赢”、“互利多赢”。这无疑将形成产能合作利益汇合点的扩大,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实现,新的更大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未来国家对国际产能合作的规划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产能和装备的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合作国的多样化需求,优化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能源配置;二是不断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促进产业合作与金融合作相互协同,支持绿色产能和环保装备“走出去”,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和第三方合作,推动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产业链,提高国际产能合作层次和水平;三是在中部地区持续深入推进“引进来”和积极稳妥推进“走出去”的过程中,在重大项目、合作机制、金融平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中部地区不断谱写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绿色国际产能合作的带动下,我国多个行业“走出去”正在加快步伐,实现新的突破。以建材行业为例,截止2016年10月,中国建材企业在境外投资已经签约、在建、建成的项目33个,涉及18家建材企业,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金额达到4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00亿元。

“一带一路”互利共荣谱新篇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特别强调:“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只有永恒的利益共享,才能有永远的朋友。“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我们要在世界经济共振中实现联动发展。中国在夯实互利共荣的基础方面,提前做好了几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丝路基金。2014年11月08日,在北京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4年11月0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发出邀请:丝路基金是开放的,可以根据地区、行业或者项目类型设立子基金,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这是由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设立的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重点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寻找投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通过其投资平台出资65亿美元,中投、进出口银行、国开行亦分别出资15亿、15亿和5亿美元。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开始运行。2015年12月14日丝路基金称,已与哈萨克斯坦出口投资署签署框架协议,并出资20亿美元,建立中国-哈萨克斯坦产能合作专项基金,这是丝路基金成立以来设立的首个专项基金。

二是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目前,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域外3名。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

三是自由贸易区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雏形已经形成。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设想与沿线经济体发展诉求对接,催生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区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设想。其中,中巴经济走廊是指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共同打造的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喀什—红其拉甫—巴基斯坦苏斯特—洪扎—吉尔吉特—白沙瓦—伊斯兰堡—卡拉奇—瓜达尔港全长4625公里的交通大动脉。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辐射作用将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发展。中国西南、印度东部、缅甸、孟加拉相对而言均不发达,此前邦省级别的合作动力有限。而将打造“经济走廊”上升至国家层面,能够通过四国延伸带动亚洲经济最重要三块区域的联动发展。这既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责任和历史担当,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大确定性。习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总而言之,万事俱备,东风已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而且也是中国未来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的一种承诺。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电、火电建设方面,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一带一路”在实践中强调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资金融通、货物畅通的目的,对推动各国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