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导"包容性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17-05-12 16:32: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卢倩仪 | 责任编辑: 袁放

关键词: 一带一路,包容性,21世纪,经济走廊,国家主席

'一带一路'倡导'包容性全球化'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漫漫丝路,泽遗百代。曾经,这里“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往事越千年。如今,“一带一路”正努力让古丝绸之路重焕活力并与时俱进。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是中国提出的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的重要倡议,肩负着让沿线各国共同现代化、文明共同复兴的历史重任,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与未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它通过各种经济走廊形成经济带,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经验的运用。目前,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已在积极规划建设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则在“21世纪”,是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洋合作新理念,充分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不走近代以来海洋扩张、殖民与海洋霸权的老路,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异域驼铃风雨路,汉唐气象大胸怀。”“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何谓“包容性全球化”?这是区别于“传统全球化”而言。古代丝绸之路被“奥斯曼之墙”切断后,欧洲走向了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传统全球化”因海而起、向海而生,沿海国家与地区发展起来,内陆国家与地区则封闭落后,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了世界动荡与冲突。在“传统全球化”的竞争逻辑下,我们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保护;紧盯发达国家,轻视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只顾着与国际接轨、强调“后发优势”,忘记了自身的“先发优势”、实现变轨“弯道超车”。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不仅难以持续,也有违公平正义。”现在,“包容性全球化”倡导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欧盟的“欧洲投资计划”、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倡议等,将“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对接,旨在将中国发展机遇变成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这是倡导“战略对接”的发展思路,“不以我为主”鲜明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受到广泛的欢迎。它唤醒了沿线国家共同的文明记忆,激励着内陆文明、大河文明的回归与复兴,描绘着沿线各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它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联系在一起,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包括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等,实现立体的互联互通,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推动全球再平衡,重塑“包容性全球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的桥梁,“东西互鉴、和平合作”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如今,“一带一路”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往模式,同为“亲善与交流之路”,也必将成为“繁荣之路”!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