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座壮美的山水之城,一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然而,与许多城市类似,被戏言为“繁华与破烂齐飞”的景象,却一度成为城市发展的“痛点”。当新城与旧貌的矛盾凸显之际,重庆开始了整治城市“死角”的民生攻坚。

近两年来,重庆主城区共整治402条背街小巷、306个老旧社区及107个农贸市场、48所学校、18所医院的周边环境,受惠群众近300万人。第三方民调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这件民生实事增强了市民幸福感,群众满意度高达97%。

背街小巷成风景

通远门是重庆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由此上行就到了鼓楼巷。巷子路面整洁,由青砖或青石铺就,两边大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旧房,却老而不朽,旧而不乱。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集聚了重庆水场旧址、打枪坝等文物遗址,引得背包客纷至沓来。

背包客或许不知,古楼巷曾是蚊虫滋生、鼠患肆虐的脏乱差街区,老旧房屋配套缺失,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不少居民还在院坝搭建了数十处违法建筑。由于环境恶化,多数居民在怨声中“逃离”。后来,渝中区政府投入550万元对鼓楼巷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完善基础设施,一条别有风情的小巷脱尘而出,引得几十户老居民纷纷回迁。

重庆是一座具有3000年历史的名城,抗战文化尤其丰厚。保护历史风貌,留住文化遗迹,是重庆整治背街小巷的一大特色。

嘉西村曾经环境脏乱差,治安隐患多。如今,它已被评为“重庆最美小巷”。记者在这里看到,绿化带和人行道干净整齐,门牌店招古色古香,吸水防滑的黑灰色行路砖古朴雅致。小区内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故居,也已得到修缮或部分复原。一些游客在饱览新重庆风光后,也来此品味老重庆的独特风韵。

“城市修补”惠民生

面对大量环境脏乱差、功能有缺陷、管理不完善的背街小巷和老旧社区,重庆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而是通过“城市修补”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万紫山片区是两江新区中的老区,居住着2000多户征地拆迁居民,相当长时间内,路面凹凸不平,植物稀疏,公用设施不足。经过整治,柏油路面修整一新,路边增加了消防栓、健身器材,翠竹绿树红花掩映楼宇,秋季桂香沁人心脾。

位于人口稠密地段的晨光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院内有一棵参天的黄桷树。曾经,街坊邻居在黄桷树下休闲、聊天,但由于环境设施日久失修,“晴时灰尘飞,下雨一身泥”,昔日热闹的黄桷树下变得冷冷清清。

两年来,沙坪坝区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整治资金,使晨光小区焕然一新:统一的黄色外立面朴素明亮,人行道被透水砖和塑胶取代,无论晴天还是雨季始终保持清洁。在这里居住了30多年的刘家凤对记者说:“我从没想过老旧小区还能变得这么美!今年又能和邻居们在黄桷树下一起聊天了。”

背街小巷及老旧社区是城市居民的主要聚居地,随着城市年龄的增长,往往出现“血脉不畅”、容貌不佳等问题,市民投诉越来越多。为回应民生关切,重庆将“主城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纳入25件滚动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重庆市市政委副主任郑如彬说,重庆2015年以来按照“街面整洁、立面清爽、地下通畅、空气清新”总体要求,在老街区实施道路、园林绿化、照明、管沟、环卫及其他相关设施改造与配置,加强占道停车、占道经营、占道堆放杂物管理,规范户外广告、店招店牌、张贴栏和空中管线,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管线下地,令百姓拍手称快。

问计于民除“痛点”

和搞“穿靴戴帽”的“面子工程”不同,重庆整治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击“痛点”: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党委政府就抓什么、推进什么。

整治过程中,重庆主城各区委、区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辖区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和农贸市场、医院、学校周边环境的薄弱问题,全面梳理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社情民意,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组织领导、主体责任、落实措施、经费投入、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各方参与、协力共进,让这件民生实事成为汇聚民意、凝聚共识的最大同心圆。

渝中区全力推进辖区背街小巷、老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传承了街区文化特色,彰显了山城建筑风貌。大渡口区克服财政困难,主动开展重钢集团老旧社区整治。江北区注重以人为本,老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三问于民”,设计方案以民为本,设施配置为民所需。沙坪坝区针对历史欠账多等难题,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开展全面立体整治……

两年整治,成绩斐然,但改善民生无止境。郑如彬告诉记者,2017年到2018年,重庆将继续实施主城区116个老街区整治项目,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力争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新华社重庆5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