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减灾框架》下的“数字丝路”减灾

发布时间: 2017-05-04 16:12:4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陈方 王晓青等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减灾,科学,风险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于2015年在日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上被各成员国接受,并于同年6月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仙台减灾框架》提出将减灾工作的重点从灾害管理转向灾害风险管理。这一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对环境脆弱性、风险暴露性和灾害危害性等各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强调在社会和经济活动内部管理灾害风险,从灾害的根源出发,在发展中打造抗灾力。《仙台减灾框架》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被应用于多种空间尺度灾害范围、频发或偶发灾害、突发或缓发的灾害,以及各类自然或人为引起的灾害,同时也可以在环境、技术和生物灾害的风险中得以应用。

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科学和技术咨询组的支持下,包括DBAR国际科学计划在内的多层次、多地区减灾网络和机构的合作,正有效加强和推动科技支撑下的全球减灾工作,以便于加强循证基础,支持落实《仙台减灾框架》、促进对灾害风险模式和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传播风险信息、在风险评估、灾害风险建模与数据使用方法和标准方面提供指导、查明研究和技术差距,为减少灾害风险的各个优先研究领域提出建议、推动支持决策的应用科学技术、以灾后审查为契机加强公共政策学习并传播研究成果。

20161128日至124日,由DBAR-DISASTER联合SDIM、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ISDE、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数据系统(WDS)等机构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科学减灾国际培训班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三亚园区举办。培训围绕“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减灾问题,在DBAR国际科学计划框架下,通过理论、方法、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升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和管理人员的科学减灾能力。来自孟加拉、缅甸、巴基斯坦、泰国、蒙古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越南、印度、摩洛哥等15个发展中国家的2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201612月召开的第一届“数字丝路”减灾区域研究平台研讨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余名代表同意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实施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提供科学支持,DBAR-DISASTER工作组成立,并对“数字丝路”减灾工作的科学合作优先领域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减灾科学和技术需求的梳理、一带一路减灾过程新理念和实用技术的思考、一带一路减灾策略的需求和科学制定方案。

为了更好地实施“数字丝路”减灾工作的优先发展内容,DBAR-DISASTER梳理了面向《仙台减灾框架》的优先领域与措施,以为“一带一路各国在面对地方、国家、区域乃至全球灾害时,增强准备、响应、恢复和重建的减灾科学能力。

1   2   3   4   5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