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观测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空间认知

发布时间: 2017-05-04 13:59:00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李国庆 Silap Bopha 等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大数据,空间认知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一带一路”区域覆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之间不仅自然地理条件差别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作为国家综合能力标志的空间技术,在该区域也呈现两极化趋势——既有世界上最活跃的空间大国,也还存在大量没有任何空间资产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共发射地球观测卫星443颗,其中欧洲发射了244颗,中国、印度分别发射了87颗和42颗,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拥有160颗在轨运行的地球观测卫星

空间地球观测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社会治理手段,随着国际空间合作和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国际组织推动的数据民主和数据共享运动的发展,使用太空资源并不一定要拥有太空资产,掌握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应用技术也可以在数据共享的条件下形成一定的空间应用能力。由于遥感数据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分析技术等门槛,使得这种能力的建立依赖的又恰恰正是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基于遥感观测的社会经济管理决策,首先要通过数据共享来获取国际上其他国家提供的遥感数据,同时还要在低速网络中下载国际上共享的TB级遥感数据,并在低计算密度的计算机终端上进行海量数据的在线分析处理,其难度非常大,往往很难实现。

根据空间地球观测能力和地面遥感数据应用能力这两个指标,“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呈现为数据丰富国家和数据贫瘠国家两大类,其中数据丰富国家占大约30%,数据贫瘠国家占大约70%。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协同和同步发展,这就要求“数字丝路科学计划”要将提升数据贫瘠国家的空间应用能力作为首要和基础性的任务来解决。

合作进展

基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和地区在空间地球观测能力和地面遥感数据应用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以及目前国际上在该区域已经开展的数据共享工作,“数字丝路”国际合作计划(DBAR)设立了地球大数据(DBAR-DATA)工作组来推动本地区地球观测数据支撑能力建设工作,以此来克服“一带一路”区域数据丰富国家和数据贫瘠国家之间的数据鸿沟,提升数据贫瘠国家的空间应用能力,支撑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已经有中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老挝、泰国等国的专家参加了DBAR-DATA的工作,代表中科院、国家气象局、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老挝科技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欧洲联合研究中心、意大利科学院、西班牙isardSAT公司等空间数据服务和应用机构。

 目前国际上和“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有大量的相似国际项目和国际组织,“数字丝路”国际计划的数据共享工作要充分认识工作重点,明确差异性定位,积极联合综合地球观测组织(GEO)、东盟航天科技会议(SCOSA)、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计划,通过共同设计和共同成果的方式来形成切实的实施路线,汇聚合力来搭建“一带一路”遥感大数据平台体系。工作组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解决区域发展中国家在遥感技术应用中的最急迫问题和最现实困难上,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东盟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但是长期受气候变化影响、大规模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热浪)影响以及人为灾害(如石油溢出、霾/烟)影响,也面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东盟高度重视空间技术和遥感数据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作用,非常希望加强与“数字丝路”科学计划的合作,加强DBARSCOSA等空间合作平台的对接合作,在优先领域(包括城市发展、灾害风险管理、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和自然资源、水、能源)中发挥空间技术的作用。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