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不便、就医困难、不懂政策……针对这些影响群众“获得感”的问题,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倾听群众声音,把脉群众诉求,将群众困难作为工作着力点,在群众生产生活中遭遇阻隔的“最后一公里”上修建起一座座党群“连心桥”。
张庄街道郑通村13组有60户村民集中居住,连接其和乡村公路政通路的,是一条长约900米的水泥路。水泥路宽不足2米,是前几年村民们集资修建的,遇到汽车驶过,行人就要侧身让道。4月1日,盐都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顾勇在郑通村走访了18户村民,其中9户提到出行不便,希望拓宽这条水泥路。顾勇询问拓路有没有障碍,村民郑汉贵回答:“路两边是粮田,拓宽道路会占用我们的责任田。”亲眼看到出行难的顾勇,当天走访结束后即把村民的拓路需求告知村、街道干部,并承诺只要村里做好协调工作、在麦收后完成调田,交通局就负责项目申报,争取将这条路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范围,筹措资金进行拓宽。
在高新区盐渎街道伍康社区,曾参加抗美援朝的87岁老人李福顺反映乘坐公交车不够方便。盐都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本辉当即表示回去后就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调研,进一步优化镇村公交线路,让更多的居民“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享受到快捷便利交通。
大纵湖镇永新村老人较多,平均年龄70岁左右,多数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梗塞、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疾病。很多老人是子女在外的“留守一族”,尽管参加了新农合,非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党员干部发现这些老人的就医需求后,迅速组织送医上门。4月15日,该院老年医学科、康复科、骨科、消化科等科室的14名党员干部和专家走进永新村,6人在村部集中义诊,半天接待了100多名群众,其余8人到村里走访,将健康服务送到村民家中。
老有所医,还要老有所乐。文化娱乐活动少,让滨湖街道的胡大爷不满意。区文广新局党员告诉他:“我们正在开展‘欢歌笑语走基层村村到’,文娱活动很快就送到您身边,请您一定来看啊!”一听这个消息,胡大爷连声说“好”。
43岁的转业军人王权家住高新区盐龙街道乔庄社区,之前在无锡打工,因父亲过世母亲身体欠佳,决定回家乡创业。盐都区区委书记羊维达为他“打气”:“盐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你返乡创业,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他叮嘱王权认真学习相关政策,选准创业方向和项目,承诺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为精准定位“最后一公里”,盐都区将工业条线的“暖企行动”、扶贫条线的“结一门穷亲、找一份事做”精准扶贫、信访条线的“金桥行动”、党群条线的“两学一做”“三解三促一加强”“双融双解”等活动优化整合、交融贯通、统一实施。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区直机关挂钩结对经济薄弱村、区镇机关党员结对走访城乡居民,关注的目光投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敏锐捕捉“最后一公里”。
党员、干部及时将了解到的情况与所在地党组织进行交流,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由责任人现场答复和办理;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责任人登记并上报至镇(区、街道)和区直相关部门、单位共同解决。区委农工办牵头实施的“脱贫攻坚村村到户户访”活动,已帮助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和44个低收入村,解决发展经济、通村路桥、供水、供电和网络等方面100多个问题,帮助落实30个增收致富项目,项目总投资2318万元。
“群众有什么需求、抱怨些啥、碰到哪些困难,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看报告是看不出来的。目前正在开展的大走访,让党员干部真正深入群众,对他们的诉求换位思考,对他们的困难感同身受。因此,送政策上门是大走访的出发点,收集民意是大走访的关键点,解决问题是大走访的落脚点。”羊维达颇有感触地说,为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过程,就是修建党群“连心桥”的过程,全区党员干部要把关怀温暖带给群众,聚焦并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切实提高盐都人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