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28日讯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滓镇中城寨村坚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推进基础设施“大会战”,因地制宜发展“三大两小产业”,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卓有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科学谋篇布局,实现园区景区功能互动。

按照种养殖业短平快增收和乡村旅游业长效增收的发展思路,精心编制《中城寨村脱贫奔康发展规划》,对全要素进行通盘考虑、系统性谋划布局,实现产业功能互补、道路畅通互联、民居用途互促。一是突出要素互补布局三大产业。在平坝浅丘发展种植业,在草场草坡布局养殖业,对人文遗址及自然景观进行修缮改造升级发展旅游业,在交通主干道和旅游支线两侧建设樱花大道,通过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绿色肥料,通过种养殖业丰富旅游产品,以旅游业吸引游客,拓展种养殖产品市场,实现种养殖园区和旅游景区要素互补。二是立足畅通互联建设三级路网。结合产业发展和旅游景点打造需要,硬化通村主干道15公里,新修旅游支线公路6公里、便民路9.5公里,改善了全村交通条件,实现了中城寨村与石滓高速出口、临近的垫江牡丹园景区以及村内“中城八景”之间的道路互联互通。三是围绕功能互促打造三用民居。将民居的居住、景观、经济三种用途有机结合,做到一处民居就是一个景观,一处民居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圈定保护土墙房123栋、石头屋3栋、穿透结构木架房4栋,按照修旧如旧、体现川东民居风格的原则进行修缮打造,对有条件的改造为农家乐,形成接待能力。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种植业、庭院养殖业“两小产业”,房前配套花池,屋后建设果树带和标准化牲畜圈舍,既发展庭院经济增收,又达到了庭院美化绿化的效果。

创新利益联结,实现三类主体互惠互赢。

探索“四种模式”,创新农户、村集体、业主(公司)三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农户+村集体”模式,在2个组联建黄栀子基地200亩,车厘子、黄金梨、翠冠梨基地150亩,农户和村集体按9:1进行收益分成。按照“业主+农户+村集体”模式,在3个组发展黄花梨、猕猴桃、脆红李基地300亩,有机花菜基地50亩,业主、农户、村集体按7:2:1进行收益分成。按照“养殖大户+农户”模式,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发展规模20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2户,带动贫困户养殖山羊100余只。按照“旅游产业合作社”模式发展旅游业,发动有意愿有积极性的村民和贫困户以土地、人口、山林、资金入股旅游产业合作社,共同参与旅游事业发展,入股村民按照各自股份进行收益分配。目前,正对“中城八景”进行修复打造,配套种植樱花树3000株、红叶石楠1000株、桂花树5000株,发展樱花草坪100亩。通过“四大模式”,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业主(公司)三类主体“互惠互赢”,成功破解了发展资金欠缺、贫困户持续增收难、集体经济增收难、土地撂荒严重“四大问题”。

盘活发展资源,实现多方力量聚合攻坚。

坚持集思广益,统筹整合资源,构建多元投入格局。一是盘活本土“资源”。制定《村规民约》,印发《法纪明白纸》《乡村文明生活规范》各600余份,激发群众向上向善阳光活力。实施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低保评定等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用好用活“一事一议”项目,调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吸取“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成功经验,创新提出村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干部个别走访劝导、村民大会投票表决的“三议一访一表决”方式,统一村民思想、集聚民心民智。二是回引外出“资源”。通过“亲情连线”、“双找双配套”等活动,积极寻找外出务工能人和成功人士。春节期间,召开恳谈会2次,发出信件15封,引导他们积极支持资金建设家乡。原煤矿业主胡建清垫资600余万元用于村内水泥路、便民路等建设。三是借力帮扶“资源”。打好“联系帮扶牌”,定期向联系领导、派员单位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向联系单位介绍本村资源、地理优势,积极寻求资金、项目帮扶。整合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8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和标准化支部活动室及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实现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有效改善,富裕美丽和谐的全面小康好日子正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