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鹤峰立足绿色抓发展,围绕生态抓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扶贫优势和发展优势,取得了可喜成绩。

实施精准扶贫,要不断创新方式,详细分析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的种植习惯,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要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贫困人口融入新型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要利用好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因户因村施策,做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发展有市场、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要把特色产业建设与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力促产业扶贫走上可持续发展路子。

实践表明,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精准脱贫的有效措施。将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形成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格局,是当下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条可行之路。

暮春时节,记者走进鹤峰县下坪乡上村村,不时看到游客在桃园中合影留念。“桃花源”,这个让人向往的名字,如今已成为上村村的代名词。

时近中午,村民胡正清把家中的椅子、凳子搬到院坝,让前来赏花的游客歇脚、喝茶。“从3月28日开始,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连不断。”胡正清的妻子姚圣珍说,最近是桃花盛开时节,高峰时一天接待300多人。

“在恩施州委办的帮扶下,我们村去年发展了土鸡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卞新艳介绍,去年存栏的土鸡在赏花期间就卖完了。

正与记者聊着,一名游客走近胡正清家的鸡舍,准备选购土鸡。

“我们正在筹建农家乐,等采摘冬桃的时候,游客还可以体验民宿游。”胡正清说。“一亩园十亩田,种桃子赚大钱。”种桃大户吴戊秀说。如今,上村村种植冬桃300多亩、李子30多亩、青钱柳720亩。2016年,胡正清注册成立了鹤峰县硒林农业合作社,给40多户村民带来好运气,其中30户贫困户摘下“穷帽子”。

不仅是“桃花源”,太平镇水田包村因恭旺溪而名扬州内外,一年四季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村一年四季美如画,尤其是夏天,来恭旺溪游泳的人特别多。”村民唐连成介绍,村里办了2家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

“旅游产业,规划先行。”县旅游局帮扶干部覃正玉介绍,下一步将请专家对水田包村旅游产业“把脉问诊”,立足当前生态优势,一定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阳光明媚,驱车来到万亩木耳山生态茶园,伸手掠过茶树顶端新长出的茶叶,软软的、绵绵的,彷佛进入了漫无边际的绿色海潮。

“去年毛收入20万元,今年会有所增加。”村民周平向我们分享他的收入账。20年前,他从走马镇楠木村搬到木耳山时,茶园亩均收益1000多元,14亩茶园年收入才一万多元,现在每亩近万元。谈起这些变化,周平有点激动。

刘柏芝也是移民。2002年,他担任木耳山分厂厂长,2009年改制后,担任木耳山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刘柏芝经常为游客介绍木耳山的发展历程。2015年,木耳山入选“中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刘柏芝办起了农家乐,“仅靠农家乐,每年增收2万多元。”他说。

在鹤峰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村依靠旅游这个绿色产业找到了脱贫之道,并将旅游融入到脱贫攻坚中,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发挥出旅游帮农、扶农和富农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