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些社会化的医疗机构去就医,将成为本市市民的新选择。今日,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政策发布,对于符合4大支持方向的社会办医,本市将在准入、财政投入、医师多点执业、用地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支持政策。

在新政中,共有6方面、18条具体政策措施明确了社会办医的重点支持方向、进一步规范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优化发展环境和强化多元治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更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要。

社会办医“补短板”

本市将设“指南针”

虽然仍旧有很多市民就认公立医院、甚至就认三甲,但本市的医疗结构比例已经悄悄发生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4445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2.3%,占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社会办医院453家,较2010年末增加182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65.3%,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社会办医,主要是发挥“补短板”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紧缺专业领域开办医疗机构。

在哪儿开医院更合适?本市将给出“指南针”。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本市主管部门将根据本市资源分布、社会需求等因素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和向社会发布。

一家新开的民营医院,可能会让老百姓观望和犹豫,那如果是一家已经成熟运作多年的医院到您家门口开分院、分诊所,信任度会不会高一些呢?

面对这样的问题,相关负责人笑着说,本市将鼓励社会办医实施品牌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成规模、上水平发展。

“一些经历多年已经形成自身口碑、获得老百姓认同的社会办医品牌,我们要给他们的连锁经营开绿灯。”她说,本市将支持“互联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医生集团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