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海外园区建设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 2017-04-18 16:43:27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叶尔肯·吾扎提 等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一带一路,海外园区,模式,中国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过去30年,以经济特区、各类开发区和园区等特殊经济空间为载体推动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经验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步入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阶段。从全球尺度上谋划、配置资源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表征之一是我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海外园区数量不断增加。这里海外园区指我国各级政府或企业在境外合作建设的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区、工业园、科技产业园、经贸合作区等各类园区的统称。实践证明,海外园区建设不仅是推动企业抱团“走出去”、避免企业“单打独斗”、规避海外风险的重要方式,而且成为能够推进本土企业通过扩展海外发展空间实现转型升级、并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

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和推进以来,海外园区建设更是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间合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名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其中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均为中国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海外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园区经济,推动沿线国家发展,带动我国高端装备、先进技术标准和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沿线众多国家高度赞赏我国园区经济发展经验,纷纷创建各种类型政策特殊地区,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些国家还明确提出希望与我国合作,复制我国开发区和园区建设模式。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在36个国家在建海外园区有77个,其中56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园区大小不一、功能各异,进度和成效也存在重大差异。

事实上,以海外园区形式推动本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中国首创。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抓住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投资机遇,将本土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总部经济提供发展空间,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区域化2000”计划(Regionalization 2000)。除了出台海外投资税收减免政策、放松海外投资管制外,与东道国合作按照新加坡本土园区标准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开发,推动新加坡企业走出去,是“区域化2000”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新加坡已在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等国家建立了10多个海外工业园区。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亚洲的日本,欧洲的英国、德国、意大利均开始探索海外合作园区建设模式

由此可见,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建设海外园区,推动经贸合作,既顺应了“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发展需要,也符合国际产业合作的新趋势。国际间经济合作正由过去单纯地引进项目、吸引外资,向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转变。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产物,也是国家间主动对接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模式,正在积累丰富的发展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外园区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存在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多,政治环境复杂,经济社会特征迥异,存在多重风险。另一方面,受国内长期形成的建设“速度至上”心理影响,海外园区建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急躁现象,企业盲目海外设厂,一部分海外设厂缺乏与国内产业升级有机结合。

我国海外园区建设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吸收国际海外园区建设的经验,认识我国海外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规范引导各种类型的海外园区建设,成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旨在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海外园区现状,结合国内外海外园区建设经验,探索我国“一带一路”海外园区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规范引导各类海外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1   2   3   4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