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九原区预选赛,双方队员在比赛中拼抢。记者张枨摄

包头市九原区预选赛,双方队员在比赛中拼抢。记者张枨摄

3月的包头,仍是寒凝大地。

九原区巴音高勒公园,两个“小胖墩”带着足球穿过小树林,一路小跑进球场。

“呵,已经有人占场了!”一个“小胖墩”难掩失望。

“好像有比赛!”另一个孩子兴奋地提醒同伴。

没错,正在进行的是2017年包头市“市长杯”社区五人制足球比赛九原区预选赛,对阵双方是蒙甄队与巧香婆队。比赛冠军将代表九原区参加“市长杯”正赛。

精妙的撞墙式二过一配合,霸气的头球破门,威力无穷的远射,恰到好处的断球,点球、黄牌,错失破门良机的仰天长叹与同伴未能及时传球的轻声抱怨交织在一起。40分钟比赛下来,比分定格在5∶4,巧香婆队险胜。

零下3度的严寒中,队员们却湿透了球衣。这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业余比赛,但场上球员全力以赴。

穿好外套,整理装备,几位蒙甄队队员仍然不肯离去。原来,他们还要观察即将登场的下一轮比赛的对手。

蒙甄队队长程磊也留了下来。今年36岁的程磊在场上司职前锋,攻城拔寨,相当勇猛。场下,他是包头市电信公司的一名职工。在包头社区足球“圣地”阿尔丁社区长大的他,从初中到大学一直都是校队队员。2008年,他和九原区麻池镇足球爱好者们成立了蒙甄队的前身远航队,在包头地界上,蒙甄队已是小有名气的老牌球队。

说起近年来包头足球的变化,程磊最大的感受,就是随着场地条件的改善和足球氛围的浓厚,社区球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赛事不断。

“2014年9月,内蒙古被列为全国首个足球改革与发展试点省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社区足球的指导意见(2015—2017年)》,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盟市积极推动,组球队、建场地、筹资金,各级联赛如火如荼,社会足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吴刚说。

亿万中国足球球迷不会忘记——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这次会议强调,发展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注重打好群众基础、夯实人才根基,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使足球事业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这两年,包头每开辟一片足球场地,马上就会爆满,充分说明广大足球爱好者对这项运动的渴望,充分说明发展社会足球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包头市副市长白清元说。

那么,足球改革以来,包头社会足球特别是社区足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深刻变化呢?寒风中,记者走进满面春风的包头足球爱好者中间。

那场球赛

“我们的球员、教练都是业余的,但赛事组织和规则制定力求正规”

4∶5,一分惜败。但随着下一场比赛的开始,程磊和几位蒙甄队队员大声呐喊加油,似乎早已忘却了刚才输球的不快。

“有输有赢么。关键是现在有球踢、有球看了。”程磊笑笑。

“过去踢来踢去就那么几支球队,老看老看,大家也厌。尽管轻车熟路踢得也痛快,但总是少一点那种剑拔弩张的比赛气氛。”程磊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周三晚上队内的八人制训练赛,周末还参加十一人制的包头城市联赛。没有联赛的时候,就在包头领队微信群里约友谊赛。别看群里有50多支球队,约比赛一定得趁早,通常是本周末的比赛,到周二就约不上了。”

随着大家踢球热情的升温,这里已无“冬歇期”的概念。2月中旬一场大雪后,周三晚上的队内训练赛没有踢成,挨到周四,大伙儿实在“脚痒难耐”,在微信群里嚷嚷着要约比赛。程磊便在领队群里广发英雄帖,青山区飞翔队随即应战。

为了周六能开开心心地踢上球,十几位蒙甄队队员连续两天一下班就来到位于麻池的球场清除积雪。

怎奈场地实在太大,到了约定的比赛时间周六上午9时,积雪仍未完全清理干净。队内“土豪”、从事煤炭运输生意的甄世泉跺了跺脚,把停在场边的自家奔驰车开上,从球场管理部找来一块铁皮,绑上绳子制成一辆简易铲雪车,对手飞翔队队员也借来铁锹一块铲。

奋战一个半小时,比赛终于开踢。不知是铲雪耗费体力过多还是一起铲雪建立了友谊,比赛过程倒是一团和气、笑声不断,赛前互相扬言要摧毁对手,结果双方以3∶3的比分握手言和。

翻开“市长杯”九原区预选赛秩序册,组委会职能、赛事规则、参赛队名单、比赛日程一应俱全,上到参赛资格、比赛方法,下至球衣号码、队旗LOGO的大小,事无巨细都有统一规定。

“我们的球员、教练都是业余的,但赛事组织和规则制定力求正规。”包头市体育局足管中心竞赛培训部部长刘凌峰曾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辽宁宏运队踢过中超联赛,也在广州恒大队当过教练。包头社会足球的赛事规程,大多出自刘凌峰之手,“上场前检查球员‘三证’——身份证、参赛证、报名表,教练填写比赛大名单,入场向观众致意,这些和职业比赛相仿的程序,时刻提醒业余球员们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也要尊重自己。”

“赛事是社会足球热情的最佳出口,也是培育足球氛围的最佳途径。2015年以来,我们举办了代表包头业余足球最高水平的包超、包甲、包乙三级城市足球联赛,形成了完整的社会足球联赛体系。”谈及现有的赛事,包头市体育局足管中心主任肖凤云如数家珍,“为了适应社区足球特点,我们和民政局一起组织了覆盖9个旗县区和高新区的‘市长杯’五人制足球赛,每年进行的比赛有上千场,冠军则代表包头市参加自治区‘主席杯’比赛。”

为了解决社会足球与校园足球教练员不足的难题,内蒙古体育局从中国足球协会为包头市争取到了D级教练员培训班的开办资格。2016年举办了4期培训班,每期参加人数30人左右,内容包括理论课程、技术技能训练实践课程和体能测试等,考试通过率达60%。

那片球场

社区足球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理解、支持

颠球、绕杆跑、守门员扑球训练……喧闹声中,和平小学女足16个孩子的训练有模有样。他们的教练,是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女足国家队队员的任智民老爷子。

看见端着采访本、架起摄像机的记者采访教练,一位调皮的姑娘来到镜头前做起了鬼脸。“别偷懒,快回去练球。”任智民语气严厉,一如18年前顶着家人的反对让女儿任桂辛远赴位于河北秦皇岛的中国足球学校学习时的坚决。

“学校里也有场地,主要是利用周末兴趣班时间,让孩子们换换训练环境,增加新鲜感。”任智民介绍。

这是一片位于包头稀土开发区稀土大厦附近闹市区黄金地段的足球场,由4块五人制足球场组成,占地2700余平方米,于去年4月投入使用。女足孩子们占据其中一片,其他3块场地也都有足球爱好者在挥洒汗水。

球场经理赵建勇,201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足球专业。在北京一家互联网体育公司打拼数年后,他瞅准了内蒙古社会足球发展的势头,前年回到家乡注册了一家体育公司。这片“宝地”是他去高新区创业中心了解扶持政策的路上发现的。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工业城市。“一五”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因缘际会相聚包头。产业工人们既有身体素质,又有组织纪律,加上当时企业办社会的时代背景,各大企业兴建了一些体育设施,工会也乐意组织足球赛事,其中又以包钢最为典型,带钢厂、无缝厂等足球队叱咤风云。

“不惟包钢,其他企业也是各有特色,一机厂流行网球,包铝主打篮球,202厂的乒乓球有声有色。包头的足球文化和足球热情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球场边,包头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洪波娓娓道来。

同在场边观赛,翟金杰表达了相同的感受。

1984年,不满20岁的翟金杰从鞍山钢校毕业,分配到包钢无缝钢管厂检修车间工作。包钢的足球氛围相当浓厚,不仅有工会组织的厂际比赛,各厂内部车间之间还比赛。

翟金杰原先对足球并无兴趣,因为年轻壮实,愣是被“拉壮丁”,补充进了车间球队。可空有一身气力,翟金杰常常上演“空门不进”的戏码,没少挨老大哥骂,他心里不服气,于是开始琢磨球技。车间工友景建中,是足校毕业的“黄金左脚”,翟金杰便经常和他切磋球技。四五年切磋下来,翟金杰逐渐成为出挑的球员,还入选包钢队,打心底爱上了这项团队运动。

后来当了车间主任的翟金杰发现,踢足球不仅强身健体,爱球的年轻工人赌博、打架等坏毛病也渐渐少了,同事间关系也变得融洽,“工作中是上下级,球场上是兄弟,赛后一杯啤酒下肚,心结也就解开了。”

翟金杰不仅喜欢踢球,也热心组织比赛。不过,球场少、球队少、赛事少,始终是包头社会足球最大的制约因素。有一次翟金杰从包钢所在的昆都仑区到距离25公里外的东河区踢友谊赛,路上光骑自行车就花了近两个小时,“能约上就不错了,权当热身了!”

毋庸讳言,与足球热情不匹配的是过去场地短缺的现实。采访中,土场地与布面鞋几乎是上了岁数的足球爱好者们的集体记忆。

根据包头体育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底,包头市252个社区,只有阿尔丁社区有1块五人制足球场,269所学校中有15%的学校没有足球场。另外,下辖的旗县基本没有符合比赛条件的场地。

包头市提出,1/3社区和每个学校要建有足球场。两年来,包头在社区、公园新建了53个笼式足球场,在青山区市奥林匹克公园新建面向社会开放的5块标准足球场和3块五人制足球场。2017年,还将修建社区足球场40块,下辖旗县原则上要完成建设标准足球场1块、五人制或七人制足球场2块。

“现在的球友们可赶上好时候了,我要是年轻5岁就好了!”如今已是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部部长、足协常务副主席的翟金杰由衷感叹。

不过,并非所有的球场都诞生在鲜花与掌声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