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高艺宁)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普通话过二级甲等,才算会说普通话。” 7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回应:“我觉得能够听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能够看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算‘会说’普通话了。”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设定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姚喜双告诉记者,普通话的普及并不是要求80%的国人达到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准。普及普通话是为了方便交流,持不同方言的人互相听得懂,能够进行普通话的交流,正确表达意思就已经达到了普通话的基本标准。

姚喜双说,用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衡量,能够达到三级乙等水平(60分以上),即为达到“会说”普通话的水平。

学校教育是普通话推广重点

姚喜双向记者介绍,2010年的公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70%,而就目前各地区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数字已上升到75%。相信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到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达80%或以上的目标有望实现。

在姚喜双看来,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具体来说要狠抓四大领域:一是以公务员为“龙头”,带头说好普通话;二是加强学校的语言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学校的语言文字水平达标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媒体做榜样,各级广播和电视台,尤其是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要起到榜样作用,其播报的普通话要成为标准;四是服务行业是窗口,各服务行业和领域要加大语言文字普及,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

姚喜双特别指出,学校教育是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重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所有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标。

据姚喜双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专门制定了加强学校语言工作的意见。同时,对于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工作,国家有培训计划和各类型普通话培训班,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也在教师的普通话素质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减轻教师负担。一系列措施的推进将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高,进一步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民族和农村地区是普通话普及难点

数据显示,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普通话水平的发展不平衡,西部与东部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

“过去,普通话普及抓一类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二类城市(地市级城市)的语言文字评估和达标,目前一类城市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已全部达标,二类城市也大部分达标了,而三类城市(县级及以下)任务仍然较为艰巨。”

姚喜双指出,普通话普及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一些农村贫困地区。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下一步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农村作为攻关工程的重点,加大投入,为实现普通话基本普及的目标做努力。

不要“唯普通话”论

“现在很多地区把方言定义为‘糟粕’,把它扔掉了,令人痛心!”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铁城告诉记者,要推广普通话,但不要“唯普通话”论。

“方言是历史,是我们民族多彩文化的载体,比如四川话,如果不会说,就唱不了川曲。假如长此以往没人说四川话,川曲就没人唱了。”在铁城看来,方言是我国民族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与传承。

铁城同时指出,方言是汉语普通话的一种生态。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说,很多词汇,甚至语法都是从方言中的精华汲取而来,在推广的过程中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摒弃了方言,便缺少了汉语普通话的生存基础。

除了保护方言外,铁城还认为,推广汉语普通话要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如在语言教学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方自治区实行双语教学;法庭审判等公开场合,使用双语发言。

“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以前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在姚喜双看来,普通话代表着国家通用语言,代表国家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喜双说,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普通话讲得好,形象将更为权威;民族地区人民学好普通话后,与外界进行商贸往来将更为方便;大山里的孩子们学好普通话,可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铁城告诉记者,人与人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往,实际上是文化的交流,加快了文化融通。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强盛,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中国传媒大学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徐树华表示,普通话水平除了体现沟通和交际能力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对一个人的形象建构有重要影响。“与人交流时,穿着很时尚,但一开口,充满‘乡土气息’,给人的印象可能就会打折扣。” 徐树华认为,普通话的应用水平还侧面展示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从全球范围看,往往国家通用语言说得好的人,其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较高。

此外,徐树华认为普通话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身份的认同和共享。“彼此都是普通话讲得很好的人,较为容易成为朋友,共享同一种身份。而普通话说得不好,严重时甚至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成为融入群体的阻碍。”

徐树华同时认为,普通话的水平认证可以作为个人资历,拓宽就业面,提升发展空间。如教师、播音员主持人等岗位都需要普通话水平认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