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湖北4月5日讯(记者 钟愿明)近几年来,湖北宜昌市按照“申报和试行两条腿走路、以先行先试促早日获批”的工作思路,积极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努力推进产业升级、改革创新、内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转、稳中向好良好态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9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位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特别是在部分领域开展的先行探索成效明显,为宜昌片区成功获批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宜昌积极推动市场准入、投资准入、行政审批、社会信用、综合执法、行业自律等“六大制度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商事登记“三证合一”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推行“网上注册”,在全国首创工商登记“一点通”自助服务系统;制定社会资本投资清单、项目管理负面清单,编制完善项目审批目录,大力推行投资审批“七大便利措施”和“双告知”制度,促进项目审批提速提质;推动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取得突破。同时,出台金融改革创新十条,积极构建财政投入、社会投资新机制。这些改革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投资贸易便利化,为宜昌片区建设发展打造了新的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

宜昌抢抓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部崛起、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完善宜昌高新区管理体制,设立宜昌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三峡临空经济区,形成“五大平台”协同支撑的发展格局。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宜昌综保区申报工作正有序推进。宜昌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三峡枢纽港年吞吐量突破8000万吨,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万人次,成为中西部同等城市境外直航点最多的城市。宜昌“水、公、铁、空、管”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初步形成。

宜昌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18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件。涌现出安琪集团、兴发集团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宜昌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筑牢片区建设发展的产业支撑,形成了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5大千亿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筑等产业正加快向千亿产业迈进。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6221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85家,9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3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宜昌高新区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新能源示范等国家级试点示范落户宜昌并加快推进。

下一步,宜昌将积极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和省委省政府“一主两副多级”等重大发展战略,强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的产业承接、发展对接,统筹推进宜昌片区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昌综合保税区建设,确保自贸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宜昌落地,力争向全省、全国推广复制一批新经验,为湖北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宜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