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在手术中

  寻找贫困患者

“从城市到乡村,从手术室到病人家中,刘海鹰的脚步从未停歇。终因积劳成疾,三次被推上手术台。他累弯了自己的腰,却挺直了苍生的脊梁。”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获颁“2016中国最美医生”。30多年来,他用一把手术刀在患者的脊椎上精雕细刻,为万千患者解除了脊柱病痛。他也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

一双布满老茧的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手术室,是刘海鹰最熟悉的地方。每周除了门诊、查房,多数时间,他都会在手术室度过,日复一日的手术,他累弯了自己的腰,却让更多的患者挺直了脊梁。

这个周一,5台手术正在等着他。清晨,忙完了病房的查房工作,他来到手术室,准备开始一天的手术。换上手术服,他在刷手池边开始洗手。那双手,看起来甚至不像医生的手,布满老茧、指端粗壮。脊柱外科手术中,经常会用到名叫椎板咬骨钳的手术器械,它可以一点点咬掉患者椎骨上增生的坚硬骨质。咬骨钳有个“小尾巴”,支出来刚好卡到掌根处。刘海鹰的右手因为常年握着这把钳子,在掌根处形成了厚厚的老茧,中间还被“劈”开一道伤口,看着就觉得揪心。这样的老茧一年要掉三四茬,“脱落之后再磨起来一层。”

手消毒之后,他走进手术室,穿好手术服,戴上颈托,围好护腰。颈托和护腰已经成为刘海鹰手术时的“标配”:因为常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也因为常年在手术台上保持一个姿势,刘海鹰自己也是一名颈腰椎疾病的患者,曾经先后三次接受大手术。疾病带给他痛苦,也带给他深深的悲悯之心,“我承受着颈腰椎疾病的痛苦,更懂得患者的苦。”脊柱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借助X光机来判断术中金属植入物的位置是否准确,这意味着参与手术的医生将暴露在射线中。手术前,刘海鹰穿上了铅衣,这件铅衣重达15公斤,一场手术下来,脱下铅衣时,汗水早已湿透他的衣背。

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手术台上的刘海鹰,是不一样的海鹰。有人属于舞台,有人属于讲台,刘海鹰注定属于手术台。坐在门诊,走在病房,刘海鹰是瘦弱的。当他拿起手术刀、站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他的眉宇间带着威严,握着手术器械的那双手坚定有力,每一次轻轻剥离,每一次植入金属物,一举一动,都透着从容与自信。

2001年,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刘海鹰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脊柱外科团队。脊柱是一个人的“脊梁”,密布着神经组织,手术风险巨大,术中稍有差池,严重者会导致瘫痪甚至死亡。31年来,刘海鹰完成了9000多例脊柱外科手术,无一例出现围手术期死亡,无一例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他的助手们在与他搭台手术时,常常感叹他的“手上功夫”:“刘主任手稳,操作时动作非常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这样不仅会为病人节省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出血,同时又能带来可靠疗效,减少并发症。”

这样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1995年,刘海鹰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德国克劳恩奖学金的外科医生,赴德学习。在德国期间,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手术机会,只要有手术,他就跟着医生一起上台。因为站的时间太长,一天下来,脚已经肿得穿不上鞋子。后来,他专门跑到中国商店买了一双布鞋。德国导师非常欣赏他的天赋与刻苦,专门定制了一把刻着刘海鹰名字的椎板咬骨钳送给他。现在,他的德国导师再来看他的手术,非常感慨刘海鹰取得的成就,也要给他点赞!

1   2